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穿越文景之治——汉阳陵博物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5 10:56:54    

两千多年来,"文景之治"盛誉不绝,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对那个时代的美好想象。“秦王扫六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启了中国2133年的的王朝政治时代,而让这个时代真正得以奠基和延续的,是汉初的统治者们。

“汉并天下”瓦当,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汉王朝虽得以建立,但统治者面临的是经济凋敝的社会、内部多方势力的争斗及反叛、北部匈奴的虎视眈眈,无一不危及国之基础。幸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历经几代人、几十年的治理,缔造了强大的大汉帝国,经济繁荣、武功强盛、威名远播。太史公云:"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这盛景主要是通过"文景之治"的社会治理创造的。

图片来自网络

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由西向东依次矗立着西汉除汉文帝和汉宣帝外,其他九位皇帝的陵园,其中最东边的就是汉景帝的阳陵。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景帝刘启下令修建自己的寿陵,到公元前126年王皇后去世合葬阳陵,阳陵的修建长达28年。如今陵园的建筑早已灰飞烟灭,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与壮观,但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洗礼,造就了汉阳陵"西风参照,汉家陵阙"的沧桑与壮阔。在此遗址上修建的汉阳陵博物馆,是今天人们感受大汉气象、文景之治最好的地方。

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汉阳陵占地约20平方公里,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考古发掘工作做得最多、成果最丰富的一座。陵区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几部分组成。以景帝陵陵园为中心,以其东西神道为轴,陵东的道北是王皇后陵园,道南是阳陵庙、礼仪建筑和南区从葬坑;陵西的道北是西区从葬坑,道南是一大型的礼制建筑。

阳陵平面图,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陵区内的汉阳陵博物馆是当今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个博物馆区域包括地面建筑、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及考古陈列馆。博物馆巧妙地融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最大程度上为游人呈现那个时代的风貌。

汉阳陵,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古代帝王陵墓是特殊的高等级墓葬,它们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物化表现形式,不同的陵墓制度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另外,陵墓制度是古代皇权制度的产物,陵墓除了埋葬亡故帝王的实际功用以外,也用来宣扬帝王的"威德",借以展示墓主的"文治武功",从而达到神化皇权并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陵墓及其相关制度的建设,作为时代文化的载体,历代陵墓蕴涵着当时的礼制思想、灵魂观念、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建筑艺术乃至帝王好恶等多方面信息。历代帝王陵墓真实地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侧面的历史,特别是社会上层的历史。

秦始皇陵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地面陵园制度,包括陵园结构、祭祀建筑使用制度以及相关的陵园总规划、陪葬墓布列制度等;另一方面是地下埋葬制度,如棺椁制度、玄宫制度以及葬式和殉葬等制度。汉代皇陵因袭秦制,在制度上有所简省并有所变化和发展。通过现代考古几十年的调查和勘探,陵园结构已基本清晰,但地下墓室结构尚不清楚。

汉武帝茂陵

我们从地面建筑看起,了解一下西汉帝陵的陵制。"陵"字本意是高大山丘,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衍生出高大坟冢之意。从汉代起,"陵"开始成为帝王墓葬的特定称谓,如汉高祖墓称"长陵"、文帝墓称"霸陵"、景帝陵称"阳陵"。也是从汉代起开始,帝陵都有专名,有的以地名为陵名,慢慢更多的就取用吉祥词语,后来帝陵重名的就不少,大家可以去查查。

汉代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西汉皇帝陵园是模仿都城长安制度而规划营造的,各建筑功能也都模拟生前,陵园坐西朝东,环以城垣,以东门为正门。帝陵设置陵园始于春秋时代,秦始皇起陵园修筑起了高大墙体,这一制度,直至王朝社会终结,历代帝陵均未改变。西汉实行帝后合葬,但同茔不同穴,即葬于同一墓地,又各有陵园、陵冢,坟丘亦较帝陵小,一般位于帝陵之东。

汉阳陵陵园平面图

景帝陵园居于阳陵陵园中部偏西的位置,基本呈正方形,四面垣墙正中辟门,阙门呈"三出阙"的形式。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阙门或门阙,起源于周代,历经汉唐,延续至明清,从未中断,形制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历史情况,发展和演变。

两汉时期,阙作为礼制性建筑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形制逐渐固定并得以完善,除周代原有的宫阙、城阙外,又出现了宅第阙、陵阙、墓阙和庙阙等新类型。西汉时期规定,一般官员可用一对单阙;诸侯、两千石以上官员用一对二出阙,由一主阙、一子阙构成;皇帝则用三出阙,由一主阙与二子阙构成。帝陵南阙门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提供了考古实证。

帝陵陵园线图,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南阙门遗址

南阙门遗址

发掘时南阙门遗址,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景帝陵冢呈覆斗形处在陵园中间,现存高度32.28米。考古资料揭示,有封土的墓葬早在商代已经出现,春秋战国之际的高大墓冢发现较多,这时的封土已经具有社会和政治意义,死者及其家属以此宣示其社会地位、政治影响等。秦始皇陵的封土可谓登峰造极。西汉帝陵的封土,就是在前朝基础上发展而来。西汉只有文帝霸陵"因其山,不起坟"。

景帝陵封土之下,是有着四条斜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东墓道最长。西汉帝陵继承了商代晚期以来王陵地宫设四条墓道、平面为"亚"字形的传统形制。古代高等级墓葬中的墓道,是墓主人生前级别、地位的标志,东汉以前,四墓道的"亚"字形墓是帝王陵墓的特殊标志;有南北或东西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低一级别,一般诸侯王墓会采用;只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再低一级别,贵族使用较多。一般墓多无墓道。

墓道标识,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帝陵四周发现长条形从葬坑80多座,呈放射状环封土排列。西汉时代帝陵及后陵一般均置陪葬坑,上溯商周时代的大型墓葬附近的车马坑、祭祀坑(包括器物祭祀坑、动物祭祀坑及殉兽坑)等,实际上它们与秦汉时代帝王陵墓的陪葬坑意义基本相同。汉阳陵是西汉帝陵之中,发现、发掘陪葬坑数量最多的,坑内主要出土物为骑兵俑、步兵俑等武士俑和羊、狗、猪、鸡、牛、马等动物模型俑,这些动物俑可能与当时人们的"三牺"、"五牲"、"六畜"有关,属于礼仪的祭祀性遗存。帝陵封土东侧的陪葬坑里出土了众多当时官员的印章和封泥。

外葬坑

博物馆在此遗址上修建了全埋式、全封闭式地下展示厅,透过封闭的玻璃幕墙,近8000平米的展示厅一览无余,非常震撼,走在玻璃通道上,跨过下面一道道俑坑,穿梭在古今交错的时光里,遥想文景治世。

遗址大厅,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后陵陵园位于帝陵东北侧,规制与帝陵相似,但规模略小,同样是"亚"字形大墓,从葬坑有20多座。王皇后死于元朔三年(前126年),正是西汉王朝鼎盛时期,汉武帝为母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

今天,汉阳陵除了帝、后陵封土和南阙门遗址外,已没有任何汉代建筑完整保留下来了,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已发现四处不同形状的建筑基址,可能是阳陵的礼制建筑遗迹,寝殿、便殿和陵庙遗址。

"寝"字本义是指古人正规的或最主要的起卧处所,陵园设寝殿是为了要如生前一样侍先人。寝殿始出自秦,制度化于汉,沿袭至唐宋,明初时取消。寝殿供奉皇帝生前的衣物,表示他依然接受着朝请、议事和上食,是祭祀的正殿。便殿是帝王处理政务或者出席某些活动时稍事歇息的别殿,另外在有大的祭祀活动时,便殿还是祭者休息和整饬衣冠的场所。

除以上两处建筑外,陵庙是西汉帝陵中一处很重要的礼制建筑,供奉着皇帝(或皇后)的神主。陵庙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源自宗庙,古时供奉着祖先的神主,设在京师。上古时在正规礼仪活动中,庙的地位远远高于墓。战国时礼崩乐坏,秦王纷纷为自己立庙,西汉皇帝也继承了这一形制。

但这种祭祀活动频繁礼仪繁琐,在长安城内举行多有不便,到景帝时,他就干脆把宗庙建在陵园附近,使庙、寝、殿系统化、一体化。《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汉景帝四年,景帝下令修建德阳宫。德阳宫就是景帝去世后祭祀他的陵庙。

陵园里的罗经石遗址区,应该就是德阳庙遗址。此处遗址平面呈"回"字形,里外两层建筑,中心部位有一高台建筑,中心有一不规则形的黑云母大石盘,表面刻十字,应是核心建筑的中心柱绌石。此处遗址还出土了承租的玉璧与玉圭等礼器,门道台阶上根据方位铺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的四神纹空心砖。

宗庙建筑遗址,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宗庙遗址,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罗经石

青龙纹空心砖

西汉帝陵一般都有陪葬墓,这是商周以来君王的臣妾、亲信为其殉葬或陪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是有本质区别。西汉时期的陪葬制度是有地位的权臣去世后,安葬在皇帝事先赐予的墓地,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是对身份的认同,也是在另一世界继续陪伴、侍奉、保卫皇帝,例如卫青、霍去病都陪葬在汉武帝的茂陵。

汉阳陵有北侧和东侧两个陪葬墓区,北侧陪葬区为景帝嫔妃陪葬区,东侧陪葬区主要是王侯将相、官僚贵族等。这些大臣的陪葬墓园设在帝陵以东、司马道南北两侧,这个规划应是模拟汉长安城布局,大臣陪葬墓园与帝、后陵园的位置关系正如皇帝生前上朝与进行其它大型朝会时,文臣武将在未央宫东阙门外等候、准备面见君王的场景。而且,墓园主人地位政治越高,距离东神道越近。

汉阳陵出土“宗正之印”龟钮银印,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西汉时代自汉高祖长陵至汉宣帝杜陵,帝陵均设置陵邑,一是为了供奉陵园;二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富,削弱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三是突出当政皇帝的权威。汉景帝从修建阳陵的第二年就从全国迁徙了约十万人到阳陵邑,这些人的迁入极大的促进了陵区附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很快成为京畿重地。阳陵邑故城遗址位于东区陪葬墓园东部,总面积4.5平方公里,分为官署区和居民区南北两个区域。

阳陵陵邑出土“阳陵令印”封泥,汉阳陵博物馆官网图

到了西汉中晚期,咸阳原上有五座陵邑,因此,咸阳原又被称为"五陵原"。生活在五陵原上的富家公子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生活奢靡,因此当时的人们也把这些纨绔子弟称为"五陵少年"。杜甫诗曰"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白居易诗曰"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便是这些富家公子生活写照。

在景帝陵西北方向约1200米以外,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刑徒墓地,他们是阳陵的修陵人。刑徒,是秦汉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除没入官府手工业或屯田、戍边之外,经常被调发从事筑城、造墓、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等繁重劳役。阳陵刑徒墓的这些死者,有的是被杀后埋葬的,大部分是在繁重的劳役摧残下死去的。埋葬无序,既未发现棺具又无随葬品,甚至连刑具都没除去,更别说刻写姓名的刑徒砖了。

整理这篇文稿时,时不时会想起参观汉阳陵的那个下午,骄阳似火,偌大的陵园里,除了偶见的保安,只有我一个人。陵园安静地只闻鸟语,闭眼想象这里曾经的清庙宝殿,睁眼只剩残丘断阙,辉煌终究化尘土,唯有明政传千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