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汉阳史话——归元禅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4 10:54:26    


归元禅寺又称归元寺,是武汉市汉阳区内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刹。

归元禅寺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据史料记载,寺庙起名“归元”二字,源出《易经》:元者善之长也,乾元资始,坤元资生,而易行乎其间,此万法归一。佛经《楞严经》中也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之说。所谓归元,即归真、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之意。归元禅寺中之“禅”表明归元禅寺属禅宗。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为“静坐思维,以期彻悟自心”。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道光皇帝为表彰白光、主峰和尚道行,追赐御印一枚,上用阳篆刻“敕赐归元禅寺曹洞正宗传三十一世白光主峰祖师印”,据此,归元禅寺寺额可以直书。

归元禅寺布局紧凑合理,寺庙坐西朝东。寺内可大致分为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院落分别以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为其主要建筑。

一、翠微妙境

进归元禅寺中三门后,往右行不远,即可见一圆形拱门,门帽上为昌明大师所书“萨婆若海”,拱门的后上方门楣上则书的是“翠微妙境”。

所谓“萨婆若”,是根据梵文音译得名,这是一佛教名词。在佛教经典《放光般若经》卷十一中解释:“萨婆若,此云一切智。”归元禅寺昌明大师将寺庙北院称为“智海”,是有其因缘的。北院的主要建筑为“藏经阁”,阁内珍藏的佛教经典就达数干卷,称其为“智慧之海”,是十分恰当的。所谓“翠微妙境”,则为归元禅寺发源之地。翠微妙境,也是萨婆若海,二者是相融相通的。

归元禅寺的北院,曾是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葵园所在地。葵园的主人是明代汉阳人氏王章甫。据《汉阳县志》记载,王章甫曾从萧良友、郭志诚学习诗文。为了方便和文人墨客一起论文赋诗,他先构筑水明楼,后辟葵园。

今日的翠微妙境,也正由昔日的翠微峰而得名。不过,昔日颇有气势的翠微山峰在历经400多年之后,今已不存,现在的峰只不过是藏经阁后地势较高的一片土坡而已,但人们仍称其为翠微峰。此处面积不大,但景色宜人,耸立在山坡怪石中的一棵皂荚树,据说已存活400多年,它是归元禅寺从兴建到今的历史见证。

二、藏经阁

坐落在翠微妙境之中、翠微峰之下的藏经阁,是归元禅寺的主体建筑之一,是收藏、陈列佛教经典和艺术珍品以及法器、法物的殿堂。

藏经阁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后遭战火所毁。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藏经阁得以重建,但在辛亥革命时期又为战火所焚。1920-1922年,归元禅寺心净方丈募资再次重新修建藏经阁。据史料记载,新藏经阁落成之日,典礼隆重,热闹非凡。黎元洪总统题匾以示祝贺。佛教界著名的太虚大师撰写了《重修汉阳归元寺藏经阁记》,并勒石立碑,以资纪念。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藏经阁,则是由归元禅寺方丈昌明法师主持,于1997-1998年间在原址上再次重新修建后的阁楼。新阁楼保持了原制式、原风格和原规模。

藏经阁占地400余平方米,阁高18米,共两层五间,仿唐牌楼式建筑。整座阁楼,朱红四柱通天,靛蓝兽头大脊,金色鲤鱼扳爪,翘角拱斗飞腾,盘绕玉龙戏珠,展翅四凤朝阳,精巧镂扇雕牍,彩色漆栋粉墙。

步入藏经阁一楼大厅,迎面可见一尊高约2米的玉雕释迦牟尼佛坐像。这尊玉佛像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1935年,法舫、苇舫两位法师出访东南亚,缅甸佛教界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弟子意欲赠送玉佛,以表示缅甸佛教徒对中国佛教徒的友好情谊。缅甸是盛产珍贵玉石之国,三宝弟子寻觅到一块重3吨、质地优良的汉白玉石,请能工巧匠花费半年多的时间,精雕细刻,最后形成一尊重1吨多、高2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这尊佛像雕工细腻,技艺精湛,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见到的释迦牟尼玉佛像,双耳垂肩,两手过台,面容慈祥,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尊玉佛历经千山万水,送至武汉。开始供奉于武昌千家街的世界佛学院内,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沦陷,四众弟子想方设法将玉佛转移至汉口佛教正信会珍藏。1973年归元禅寺大修后,玉佛供奉于藏经阁的正厅之中。

据说,像这样大型的玉雕佛像,全国除上海、北京各拥有一尊外,再就是武汉归元禅寺这尊玉佛了。

藏经阁中收藏的佛教经典,不仅有汉文和《龙藏》、《频伽藏》、《碛砂藏》、《续藏》和《房山石刻经》中的《妙法莲华经》、《大涅槃经》、《维摩诘经》拓印本等,而且还有古梵文和其他外文佛经280种,362册。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巴利文贝叶经和古梵文佛经。

三、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重檐歇山式,崇台列阶,气宇轩昂。殿脊高17米,用9根通天柱擎举,雄伟壮观。殿门正中高悬“大雄宝殿”四字金匾,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烂。这四个字为清书法家冯天浩所书。

大雄宝殿是中院中最主要的建筑,也是归元禅寺的中心殿堂。僧人的早晚功课、大小法会、传戒、焰口法事等佛教仪式,均在大殿举行。

大殿正中是按释道原《传灯录》所塑佛祖释迦牟尼跏趺于莲台之塑像,其身高达5米多,仪态庄重,慈眉善目。释迦牟尼坐像两旁立的是他的两大弟子,双手合十的是阿难,拱手抱拳的是迦叶。

相传阿难是释迦牟尼的表弟,为释佛十大弟子之一,跟随释佛讲经说法达20余年。阿难生性聪明,善于思考,长于记忆,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于是僧众称他为“多闻第一”。迦叶,相传是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时的召集人。迦叶原来是婆罗门教的信徒,后受释迦牟尼佛教的影响,决定皈依佛教,并拜释迦牟尼为师。迦叶也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

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以海岛观音为中心的雕塑群。海岛观音,又称“倒坐观音”、“南海观音”。这组雕塑场面气势恢宏,山峦重叠,悬崖峭壁,云霭缭绕。观音身后的24座塑像,是二十四诸天。

这一组普渡众生的群雕像,高6米,宽4米,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几十座雕像均呈立体倾斜30度与墙面基座相接,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至今三百多年,不坠不毁。在当时没有现代化建筑材料的情况下,能有如此高超的浮雕画面,其工艺水平堪称一流。

四、罗汉堂

归元禅寺的罗汉堂,是南院中最主要的建筑,是闻名遐迩的一座著名殿堂。

罗汉堂,是供奉罗汉佛像的殿堂。罗汉,是梵文音译“阿罗汉”的简称,为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果位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学位。

关于归元禅寺五百罗汉的来历,江西庐山博物馆汇编《罗汉图》一书时,编者有一段说明,简明交代了五百罗汉的来历:释迎牟尼佛逝世之后,由五百弟子整理了释迦牟尼的口诵经文、编写了佛教经文总集“三藏”。后世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称他们为五百罗汉,并将他们的像刻于石上,或雕成塑像或绘成画卷,置于寺庙内供奉。

归元禅寺的罗汉堂,最早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咸丰年间毁于兵燹之乱。光绪年间,归元禅寺重新修建了罗汉堂,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看到的罗汉堂,是于1998年7月在原址上进行大规模的维修重建,于2000年9月竣工的。这座崭新的罗汉堂,完全保持了罗汉堂的原布局、原规格和原风貌。

五百罗汉的塑造者是黄陂的王氏父子二人。这两位泥塑工匠以南岳衡山祝圣寺五百罗汉谱为范本,在此基础上巧妙构思,运用自己的智慧再创造,历经9年,终成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