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凌晨3点55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乘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5月18日,护送文物归国的工作人员手捧装载着子弹库帛书的保护箱走出客机。


这是5月16日在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交接仪式上拍摄的子弹库帛书。新华社发
1942年,子弹库帛书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流失至美国。几经辗转,子弹库帛书中的第一卷《四时令》由美国赛克勒基金会收藏,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战国帛书,也是在中国发现的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5月16日,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正式向中国国家文物局返还《五行令》和《攻守占》。交接仪式当天上午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视频致辞中指出,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彰显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帛书回归后,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统保护和研究,让文物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理解和阐释。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致辞中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因民族弱乱而远离故土,正随着民族复兴而踏上归途。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注入了正能量,也对国际合作追索返还文物、守护人类文明成果具有示范意义。
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鲁宾逊在交接仪式上说,此次返还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返还协议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在过去几个月中,博物馆与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有望面向未来开展合作。
子弹库帛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023年底,国家文物局就子弹库帛书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2024年4月30日,向史密森尼学会提交要求返还的备忘录,正式启动对《五行令》《攻守占》的追索工作。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扎实、完整证据链,基于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在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这一共识,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成为主动追索历史上流失重点文物并取得成功的案例,也是秉持《青岛建议书》对话与合作的核心精神,以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为支撑,实现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成功的示范案例。《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早日回归。
延伸阅读
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婚丧嫁娶
子弹库帛书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通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长达45年的研究,现在,已明确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分三卷,第一卷为《四时令》,第二卷为《五行令》,第三卷为《攻守占》。第一卷相对完整,第二、三卷为大小不一的残片。
本次回归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月名图”和写在“月名图”下面的文字。墨书文字字体较小,写在红色栏格内,内容是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李零介绍,我国古代的五行时令,把一年三百六十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段,每段七十二天,按五行分出三十个节气。五行令与四时令曾并行于先秦两汉,此后逐渐被遗忘。
本次回归的子弹库帛书第三卷《攻守占》,同样为残片,依稀可辨的墨书字体,比第一卷第二卷略大,文字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顺时针排列,转圈抄写在丝绸四面,上有若干标注干支的红折角,内容为战争军事中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比如,东方部分记述,如有一颗流星划过天空,一定要入城,入城要从东方入,入城后,要居中央,以对付四方诸侯;南方部分则记述,守城之日从乙酉到己卯。
《攻守占》属于中国古代的选择术,类似于军事技术,古代叫兵阴阳家。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婚丧嫁娶和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可以放到选择术里,简直是一个生活的百科全书。
尚未回归的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相对完整,写在一件长47厘米、宽38.7厘米的丝绸上。分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相互颠倒,转圈书写转圈阅读。李零认为,这种布局体现着阴阳交错、四时流转这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内容上,甲篇讲岁;乙篇讲四时,以“曰故”二字也就是“在很久以前”开始,论及寒气热气定阴阳,伏羲女娲孕育四子执掌四时,以及宇宙毁灭重建后祝融、共工重建春夏秋冬四时秩序的神话故事。外圈的丙篇,讲每个月做事的宜忌,彩绘十二月神图和居于四角的擎天神木与文字紧密排布。
“子弹库帛书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关系到中国的知识系统,中国人对宇宙、当时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献。”李零说。
新闻特写
国宝回家!
5月18日3时55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从美国华盛顿飞来的CA818航班划过晨雾,稳稳降落在跑道上。
飞机滑动间,坐在机舱内的国家文物局子弹库帛书接收工作组一边“感到如释重负”,一边密切关注着旁边座位上的几个箱子。
机上的大部分乘客并不知道,流失美国长达79年的珍贵文物——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就存放在工作组人员身旁的4个文物包装箱中。
跨越11000多公里,飞行16个多小时,帛书归来,断章重续。
4时45分,准备妥当后,4名工作人员每人手捧一件文物包装箱,缓步离开机舱。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迎候在廊桥口,等待接收。
5时06分,文物抵达要客区,安放在铺有软垫的桌子上。海关人员查验完报关单后,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开启了装有“月名图”的包装箱封条。
层层包装被揭开,在场人员屏住呼吸,目光全部聚焦到密封在有机玻璃里的褐色帛书残片上。
5时27分,文物整装待发。迎着东方灿烂的朝霞,它们驶向国家文物局回归文物库房,并将于7月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
巧合的是,此刻,机场内的电子广告屏闪过两行标语:“中国人民一定能 中国一定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
5月18日,恰值世界博物馆日。无数国人走进博物馆,在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
帛书归来,又一件国宝加入其中。
(综合新华社和央视新闻消息)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