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唐盈 川观新闻记者 李向雨
四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管理总站巡护队累计行走4300余公里,安装红外相机300余台,收集数据3000余GB。一年四季,这支一直在“追”大熊猫的队伍拍摄到野生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羚牛等几十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5年4月28日黎明,巡护队队员已整装出发,向汶川县绵虒镇沙排村毛毛沟样线挺进,开展今年的第二次巡护工作。这条海拔超4000米的样线需穿越原始森林、攀越悬崖、跨过激流,而这样艰险的路,这支由藏羌彝汉等多民族组成的巡护队已坚持走了四年。
2021年总站成立组建了专兼职藏羌彝汉巡护队,目前这支队伍有32人,肩负着样线巡护、网格化日常管护等重任。他们在密林绝壁间筑起生态保护屏障。“每季度一次样线巡护,全年四次。” 羌族队员王福美说,“我们通过粪便、足迹等痕迹判断动物种类,最兴奋的就是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
惊喜很快出现,第二组巡护队在海拔 2900 米的毛毛沟样线发现大熊猫粪便。队员们立即用GPS定位,详细记录数据并分析新鲜程度。总站27条固定样线分布于险峻山地,巡护工作异常艰险。彝族队员林英告诉记者:“女队员最怕蚂蟥,它吸血时毫无知觉,雨天更是防不胜防。草虱、毒蛇也时刻威胁着大家的安全。” 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队员们进山时都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除日常巡护外,队员们还参与多种技能培训,并走进校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这是在孩子们心里播撒保护自然的种子。” 藏族队员杨琴说。四年来,他们的成果令人瞩目。“安装红外相机300余台,收集数据达3000余GB,累计拍摄到大量珍稀物种影像。” 队员李健介绍,“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监测,守护这片栖息地。”
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园区总面积2751平方公里,占汶川县域面积的67.33%。这里不仅生长着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树种,还有1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全国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显示,汶川境内有野生大熊猫165只。作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 “熊猫王国”“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