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内禁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听音乐,也不吃垃圾食品……“多巴胺排毒法”,正在不少年轻人中悄然流行。这有科学依据吗,是否真的这么神奇?
“我也跟风试了一次,但只是不刷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一开始会很不习惯,总想打开手机,但后面学进去了也就还好,而且等到晚上结束后会有莫名的成就感,觉得一整天都没浪费。”今年上大三的李梦(化名)正在准备出国语言考试,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自己最近刚尝试了“24小时多巴胺排毒法”,效果很满意,感觉从手机那里“夺回”了专注力。

正在看医学科普视频的年轻人。王宁 摄
对此,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心理治疗师肖小嫱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虽然经常刷短视频等活动导致专注力降低,其背后的神经机制确与多巴胺有一定关系,但在医学等各领域研究中,并没有“多巴胺排毒”这一概念。
“快节奏、碎片化、新奇有趣的短视频,其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会持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处于愉悦、兴奋的状态。这种短暂的快乐能带来即时满足感,且不需要主动思考,但同时也造成了定向注意力的下降。”肖小嫱说。
“其实就是多巴胺过度分泌。”江苏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伟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解释,“就像甜食吃多了,然后再吃淡的就尝不出甜,觉得没味,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多巴胺过度分泌后导致我们的受体变得不再敏感,注意力更难长时间集中。”
虽然不存在“多巴胺排毒”的概念,但上述专家均向记者表示,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戒断”,关注到我们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本质是一种好事。
“多巴胺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神经递质,并不是有害物质,而且,专注力下降的问题在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的过度刺激导致受体不敏感,而非多巴胺本身。所以想要提升注意力,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排毒’,而是‘多巴胺平衡’。”刘伟表示,理论上讲,减少过度刺激,让大脑受体敏感性得到恢复,对于专注力的提升的确会有一定帮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多巴胺平衡法”也不是人人都适合。“例如一些具有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肖小嫱表示,“本质上他们并不依赖电子产品,只是对很多事情都已经失去了兴趣,而手机恰好是他们能够最好获得且不需费力的一个东西。”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