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毕业季遇上“回南天”?广美学子将论文“写”在展厅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26:00    

5月18日-28日,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返潮:观看的距离”面向公众开放。

该展览由2025届毕业生策展团队自主策划,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付文军、副教授吴天跃参与指导,呈现76名毕业生的论文及22件衍生艺术品,探索理论研究的可视化表达路径。

展览以南方特有的“返潮”气象为创作灵感,探索作品与观者、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生策展团队代表、2025届艺术管理本科毕业生吴若涵表示:“我和同学们以‘返潮’隐喻大学四年的思辨历程。这种自然现象既是我们无数次重复经历的现实,也是我们试图阐释研究对象,为弥合观看与阐释之间的‘缝隙’所做出的探索。”

展览现场

将论文转化成可视化艺术品

走进艺术与人文学院展区,一阵暖风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广州暖春的回南天。展厅门口悬挂的暖风机营造返潮时的黏腻湿热气候,与左侧墙面似隐若现的海报相呼应。

本届毕业展首次以海报形式呈现毕业论文,突破论文的传统展现方式。为回应“返潮”主题,部分海报上覆硫酸纸,从左至右呈现从朦胧到清晰的视觉递进,暗喻学子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从青涩迈向成熟。

展览开幕式现场

“除了海报,我们将毕业论文‘晾’在衣架上,寓意四年的学习成果得到提炼和总结。”吴若涵介绍,论文阅读区的草毯四周摆放着一排排晾衣架,“晒出”各专业门类的毕业论文。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观众席地而坐,手捧论文阅读。

展览现场

而在公共展区两侧的个人展区,既有综合多种材料进行绘画、雕塑的视觉艺术品,也有结合影像与绘画的多媒体装置,以及以美食为主题的文创摊位。

“与其他有毕业创作和设计作品产出的学院相比,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毕业作品主体通常是论文,这对策展来说是很大的考验。今天我们看到展厅里各具特色的艺术品,可见同学们在策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展览的‘生动’带给自己和广大观众。”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表示,展览中多个体叙事与宏观建构之间达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展览现场

一张黑色方桌上,摊开的册页、泛黄的文献与斑驳的黑白照片营造出时空交错感。吴若涵利用文献的并置与交错,设计出她的个人展位。

她以策展人冯博一1998年“生存痕迹”展览的相关文献为基底,通过展览方案手稿、展览现场照片等原始档案的呈现,延续毕业论文中的问题探讨——如何让展览具有面向现实的文化针对性?

吴若涵介绍自己的展品《“生存痕迹”的痕迹》

“冯博一通过对展览地点、空间的研究与安排,书写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表象与特征。他将公众纳入展场,把展览延伸到某种对日常的反思和行动中。”吴若涵告诉记者,冯博一所运用的“因地制宜”策展方法,为她策划毕业展览带来启发。

她希望‘返潮’能够唤起广东人的共时记忆,通过这种在地性转化,来让五湖四海的观众在展览中体会到这种现场、历时的感受。

潮气退去,留下思考

展厅一侧,一件色彩艳丽、通体贴金的佛像浮雕吸引观者目光。

该浮雕的创作者之一、2025届美术史本科毕业生孙楠辉告诉记者,该浮雕的原型是杭州飞来峰石窟第5龛的卢舍那佛会图造像,开凿于北宋乾兴元年,也是在构图及配置上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华严宗题材的造像。

《卢舍那大佛会》综合材料 孙楠辉 刘鑫铨

为了让观众直观获取石窟造像的知识、卢舍那佛会图的题记分类等知识,孙楠辉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放入过多的专业名词和概念阐述,以浮雕形式呈现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并辅以诙谐漫画进行补充介绍。

融入漫画元素、看起来“不太正经”的佛像吸引观众举起手机拍照,有的观众拿起展位上的毕业论文进行翻阅,“浮雕有点粗糙,但看到有观众出于好奇了解我的研究,感觉很满足了。”他说。

广美学生在展品前合影

学生自主策划,美术史、艺术管理专业教师轮流指导的毕业展策展模式,是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打破传统论文展示,探索理论可视化表达的一种尝试。

“今年共有22名学生带来了其论文衍生的艺术品,展品数量为历届最多,展览空间也是历年来最大的。”吴天跃表示,教学需要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他希望学生们向公众展示其研究对象,讲述论文的故事。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在镜面装置写下“回南天”三字

“将毕业论文转化为艺术品,这对我来说是对自己研究的一种取舍和梳理。如何在诸多论文线索中抽出一条最精准的、最能体现论文写作逻辑的线索,是我在策划展位中反复思考的问题。”吴若涵说。

策展团队把这种“观看的距离”带给了观众——他们需要掀开屏幕前的帘子才能获得清晰的观看体验,穿越层层的纱屏才能通向绿色的草坪,并在穿越的过程中、在镜面纸的反射中看到自身的映照。

展览现场

步出展厅,身体感知到的潮湿黏腻慢慢褪去,让人联想起展览导言的结语:“当潮气退去,留下的将是清明通透的思考。”从回南天到其具象表征“返潮”,凝聚了广美学子对知识的理解、对现实的回应,也见证了他们从学生向研究者、组织者、表达者的转变。

五月的广州晴雨不定,但烈日与暴雨没有阻挡观众们参展的热情,他们看到广美学子探索艺术的彷徨与勇气,在雾蒙蒙的镜面留下祝福。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图|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