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灼言丨AI时代,文字何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1:00:00    

提到AI写作,我们并不陌生。AI有着强大的写作能力,能写诗、创作文章,甚至在新闻报道、会议发言稿、年度总结等领域也表现出色。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AI写作凭借其文本生成迅速、知识整合广泛、时间成本节约、写作效率加快等特点,大有超越或取代传统文稿写作的势头。“AI只用4秒就能写出我风格的皮皮鲁故事”,让作家郑渊洁公开“认输”;老师吐槽学生们的寒假作业、毕业论文里,“咋有一股浓浓的AI味儿”;“文科消亡论”的声音越来越大……人们在惊叹AI强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恐慌:如果AI的强大已经无可抵挡,文字工作者是否还有用武之地?文学的生命力又该由谁来书写?

从ChatGPT到Deepseek,背靠大数据模型,AI在写作方面展现出了足够强大的能力,但也暴露出了不可避免的短板。

有人调侃AI写作是“文字的预制菜”——配料精准、味道统一,却永远尝不到厨师的“锅气”。的确,充满AI味的文字,在许多方面都与文稿写作有着肉眼可见的差异。那么,在样样精通的“AI作家”面前,人类写作的价值何在?

文稿写作是深度思考的产物。写作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需要文字工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并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考成果表达出来。AI虽然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它缺乏真正的思考和创造力。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占据无可取代的地位文化价值,就在于他对当时时代局限和国民弊病的深刻剖析,而AI不会率先写出《阿Q正传》这样振聋发聩的作品来,尽管它可以在后面完成某种模仿。

文稿写作是创意与想象力的展现。优秀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往往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而AI只会对事物进行客观反映,在Open AI技术白皮书验证中,当给定“改写”指令时AI表现出色,但在执行创意写作任务中,困惑度指数却骤升3个数量级。可见,通过大量知识样本训练而来的AI,绝对想象不出“秋天与悲情”“朝阳与生命力”之间有何联系。

文稿写作是情感宣泄的过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时至今日,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在文字工作者笔下依然有增无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躬耕之乐的反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贺知章思乡之情的写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家国情怀的流露……相较于“情动于中”而下笔如神的作者,AI的创作起点无疑显得懵懂而单薄。

文稿写作是修辞的艺术。正如地球上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创作的文字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而AI写作在遣词造句上模糊了个人风格,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无论用什么软件生成文字,往往脱不开满篇的“首先”“然后”“最后”。“AI作家”再善用技巧,也不会揣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炼字趣味,也不会在“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上反复斟酌,更不会达到意在言外的境界。

当被问及“AI是否能够替代人类作家进行写作”时,Deepseek十分谦虚地回答,AI无法写出“有灵魂的作品”。AI的训练数据可以包括大量的文本文档、书籍、新闻文章、社交媒体帖子等,甚至还可以包括特定领域的专业文献和技术资料,但“灵魂”正是人面对冰冷代码的不可替代性。

Deepseek对于写作的回答揭示了一个永恒命题:技术越强大,人类越需回归自身不可替代的“根本”。文字工作者又该如何抓住这一“根本”,为文字注入“灵魂”?

创造性探索。AI写作的强大,其实在于它是人类众多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而人才是AI工具模仿的对象。当文字工作者日渐满足于平庸之作和陈词滥调,自然难免反过来被“AI味”浸染,长此以往,输出的作品同样中规中矩却乏善可陈。

以文学体裁为例,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小说、现代诗,经过一代代作者不断发展,文学才会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峰。创造性是人的独特性所在,只有当文字工作者不断突破既有范式,持续向文字表达的未知之境进发时,才能真正彰显人之为人的主体价值。

吃得创作的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纵然是文字天才,也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一番成就。从准备到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经历了整整六年的磨砺;陈忠实呕心沥血,一辈子写成一部巨著《白鹿原》。没有一点一滴量的积累,就无法实现没有质的飞跃。

文字创作者固然可以通过AI在知识层面上博闻广识,但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艰苦创作过程,不是AI一键生成所能代替得了的。文字工作者与其费力去自证“没有用 AI”,不如在原创上下功夫,在创作中加大“提纯”力度,滤掉AI能够合成的桥段和语言,才能真正做到领先AI一个身位,让AI写作望你之项背。

有感悟才能有输出。优秀的作家在开始写作之前,不仅需要看过无数的书籍,更要积淀丰富的人生体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了相当多的储备,才能将所见所想转化为言之有物的文字。

比如,同样是写送外卖的经历,“外卖诗人”王计兵感叹“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读来让人能够切身体会外卖员的不易;而用AI写作的《鹧鸪天·送餐路》,“晨雾里,暮霞中,楼高巷窄影朦胧。但求顾客皆如意,不惧辛劳送晚风”,对仗虽不失工整,但文字的深度、温度、力度就不可相提并论了。

技术再发达,也别忘了文字的初心。不少文字工作者依赖AI写作,无非想要用“最少的思考,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好的文章”,这样一蹴而就、一步登顶的写作心态是不可取的。

在AI时代,我们固然可以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但是技术的风潮同样会助长功利主义、优绩主义的盛行。真正的创作,从来不是算法的推理填空题,也不是基于对现有内容的高速率排列组合,而是传情达意、自我抒怀的途径,是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桥梁。

从为人类摆脱混沌世界凿开第一道光开始,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文字都将以其独有的力量,成为社会文明的刻度,而标注刻度的权利,始终掌握在一代代文字工作者手中。(文/李振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