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玩不得文字游戏
□孙连宇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关注度的不断提升,“零添加”标签成为了调味品行业炙手可热的营销卖点。然而,近日千禾味业旗下“千禾0”酱油引发的争议,暴露出这一标签背后潜藏的文字游戏与信任危机。
从千禾味业的“致歉”来看,这场风波的本质,是企业将消费者的健康诉求异化为营销工具,将法律合规的底线当作道德责任的“挡箭牌”,最终以“技术性解释”力图改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朴素期待。这种模糊话术背后,是精心设计的认知偏差——通过放大“0”的视觉冲击,配合长期对“零添加”概念的捆绑宣传,暗示产品无添加属性,却又不愿在法律层面承担明确承诺的风险。此举虽不违法,却有“主观误导”之嫌。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零添加”概念在行业标准与消费认知间的巨大鸿沟。目前,我国对“零添加”尚缺乏明确定义,企业可自行划定范围:有的指不添加防腐剂,有的排除增味剂,甚至将酵母抽提物等配料排除在“添加”范畴之外。这种混乱导致消费者将“零添加”等同于“绝对纯净”,却不知产品可能仍含糖、高钠或原料自带重金属。
千禾酱油中检测出的镉虽源于自然环境的原料携带,但企业此前从未主动说明这一信息,反而借“0”标识强化“无添加”印象,直到舆论发酵后才以“符合国标”辩解。这种“合规即免责”的逻辑,暴露了企业责任感的缺失。
法律是底线,而非天花板。当企业将创新精力倾注于话术包装而非质量提升,当“符合国标”沦为公关话术而非品质底线,消费者的信任便成了商业博弈的牺牲品。
食品安全玩不得文字游戏,任何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轻慢都将付出代价。真正的“零添加”,不是营销话术的狂欢,而是应以透明坦诚为前提。希望监管部门加快填补标准空白,将“零添加”等宣传语纳入法律规范,让玩弄概念者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才能让消费者摆脱“智商税”的焦虑,让食品安全回归“以民为本”的初心。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孙连宇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