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4月2日讯(记者 王晨)近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五期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主题聚焦“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A股市场的实践与探索”。上海信托党委委员、拟任副总经理初冬作为重要演讲嘉宾,深入剖析信托资金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破解行业堵点的实践路径。

信托资金入市现状:规模增长,结构待优化
初冬指出,信托公司在长期资金入市方面潜力巨大。截至2024年6月末,信托资金投向证券市场的规模达到8.34万亿,占资金总量约42%,同比增长9%,证券市场已成为信托资金的第一大投资领域。
然而,从投资结构来看,固收类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6月,固收类投资规模达7.37万亿,占比近90%,而投向股票类的信托资金仅0.62万亿,近三年维持在资金规模的3%-4%,这表明信托资金投向股票市场的规模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初冬指出,信托产品在投资分配和结构设计上具有高度灵活性,可在一个组合内实现多元投资。这种灵活性为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可能,也为信托在中长期资金入市中发挥独特作用奠定了基础。
政策支持下的信托机遇与卡点
初冬表示,《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为信托资金入市提供了有力支持,鼓励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她认为,信托公司作为连接财富端和资产管理端的桥梁,能够根据投资者不同场景化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和多元化信托服务,配置包括从低风险产品到全市场资产配置产品在内的各类资产。
尽管如此,信托资金入市仍面临一些卡点和堵点。在政策层面,税收优惠和投资范围拓宽等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如在衍生品投资和杠杆运用方面,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资本市场表现也对信托资金入市产生影响,近三年国内A股市场累计收益率仅2.64%,低于固收类产品回报,上市公司质量和信息披露也有待提升。
信托公司自身管理能力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传统的项目制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资产配置流程、人员匹配和产品回溯机制等方面,与社保理事会、基金公司相比仍有差距。
客户认知方面,客户对信托产品的认知多停留在过去的项目融资模式,对净值化波动类产品的接受需要时间。此外,考核机制偏短期化,产品供给同质化等问题,也影响了信托资金入市的进程。
推动信托资金入市的举措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初冬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信托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举措。
在优化考核机制方面,信托公司应发挥“长钱长投”优势,利用家族信托等产品期限长的特点,构建长周期考核机制。同时,通过灵活的产品结构设计,加载不同收费模式和考核方式,降低短期投资冲动。
初冬特别强调家族信托和家庭信托的发展潜力。目前家族信托规模虽仅五六千亿,但随着代际传承,未来5-10年有望迎来大幅增长。通过灵活的条款设计,家族信托不仅可以实现财富传承,还能将保单、房产等资产装入信托,指定受益人,满足养老、教育等多元需求,吸引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
在丰富可投产品方面,信托公司要发挥跨市场、多资产投资优势,构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组合,涵盖股权投资、量化对冲等多种产品。此外,还应发挥多策略优势,加强与外部优秀资管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构建“长期资金-资本市场”正循环也是关键。信托公司需加强内部投研体系建设,强化投资者教育和陪伴。政策层面,期待更多税收优惠政策和估值模式调整,同时希望资本市场提升赚钱效应,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和监管,丰富投资产品和对冲工具。
初冬总结称,信托行业正从“融资平台”向“服务实体经济与财富管理的综合资管机构”转型,中长期资金入市既是挑战,更是战略机遇。初冬还表示,上海信托已积极行动起来,成立投资研究部门,推出FOF、TOF和大类资产配置等产品,努力实现转型。同时,公司也在探索优化内部考核机制,增加中长期考核指标。
(财联社记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