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悬崖造林队”:在黄河生态脆弱区种下万亩绿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7:56:00    

正是护林关键期,活跃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的“悬崖造林队”最近特别忙。

黄河西岸,一处斜坡近百米高,坡度近50度,土质松软,人踩上去有些站不稳。队员郝雷拎起锄头,小心翼翼地下到斜坡中间地带,给一棵棵长势苍翠的白皮松掏土、堆坑。另一边,同伴们接好水管,拧开阀门,一股股清流“告别”停在坡顶的拉水车,沿着20多米的管道,渗进了树苗根部。“今年陕北雨少天旱,我们得多浇几次水,争取让每棵树都能活下来。”郝雷说。

“悬崖造林队”成立于2012年,当时听说宜川县要攻克悬崖造林难题,原有的造林队队长王永红主动请缨。“从2004年开始,我们持续在宜川北部旱塬上种树,眼看黄河边的山都绿了,只有悬崖上还光秃秃的,很刺眼。”王永红说,作为宜川人,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让悬崖绿起来,让家乡更美一点,再困难也要干。

36岁的郝雷入队已超过10年,目前是队里植树造林的骨干成员之一。记者上次见到他,还是在2023年的春季。“两年多来,我们‘悬崖造林队’在宜川又种了4000多亩林地,其中1000多亩在黄河西岸。”郝雷说。

6月18日,“悬崖造林队”成员给黄河西岸的树苗浇水。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6月18日,郝雷(前)与队长王永红提水上山。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黄河沿岸很多悬崖直上直下,人即便上去也站不稳。跟着队长王永红,郝雷和队员们开始“吊绳种树”的造林探索。年轻的郝雷常常主动揽活,身背树苗,腰间拴绳,人被吊在悬崖间,面朝崖壁挥动锄头,刨坑种树。

为了安全,队员们需用大锤在崖顶打下至少1.5米深的钢钎,将安全绳一头拴在钢钎上。郝雷指着黄河西岸一处垂直高度近两百米的悬崖说:“像那种地方,被吊着下去心里肯定有些害怕,但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习惯了。”

宜川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腹地,很多悬崖上土层稀薄,刨不出深坑,一米多高的树苗直接种下去,很难存活。在当地林业部门指导下,“悬崖造林队”探索出“垒坑客土造林法”。“没有土,我们背土上山,再从崖顶用绳子吊下去;没有坑,我们在悬崖上就地取材,把石块砸碎垒成石坑。”郝雷说。

6月18日,记者拍摄的宜川县黄河西岸新貌。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沿着宜川县黄河西岸走,“悬崖造林队”垒下的石坑随处可见,坑里的树苗满身碧绿。“想要成活率高,石坑必须足够大。”郝雷说,“坑越大,需要填的土就越多。种一棵树,平均要往悬崖下吊10袋面粉袋装的土。一旦崖顶上缺土,我们就一袋一袋从山下往上背。”

靠着“吊威亚”,连续13年来,“悬崖造林队”在黄河西岸悬崖、陡坡等水土极易流失的生态脆弱区,累计种下了一万多亩林地。“他们综合运用多项抗旱技术,造林整体成活率在90%以上,有效提高了黄河沿岸生态脆弱区的可绿化面积。”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袁国荣说。

尖刺扎伤、蚊虫叮咬、山石磕碰……常年风餐露宿,队员们咬牙坚持,种树护林慢慢变成了他们的爱好。“小时候,黄河边的悬崖、陡坡上都光秃秃的,看着很荒凉。通过我们的努力,现在这里绿树成荫,心里美滋滋的。”“90后”队员刘延涛说。

如今,队员王江红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飞一次可以运送五六十棵树苗,大大提高了造林效率。“只要还有一寸荒山,我们就会一年一年种下去。”郝雷说,“不图别的,就是想让家乡的山更青、水更绿,想给子孙后代造点福。”(记者孙正好、姜辰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