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博物馆破界,让历史“活”成课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0:44:00    

地质矿产博物馆里,孩子们聆听《沙子与玻璃的魔法变身》科普讲座后,动手制作“琉璃”花灯。吴迪摄

在新疆,博物馆正悄然打破传统边界,突破“静态陈列”的刻板印象,正以一种创新的姿态深度融入社会教育体系,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文化的参与者。新疆各地博物馆正以开放之姿、创新之法,让厚重历史触手可及,让古老文化焕发时代魅力。

实地研学:

触摸历史现场温度

古代的打猎场景是怎样的?近日,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组织的“探秘千年文化,传承丝路文明”沁城岩画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从历史的旁观者变身为创作者。抵达沁城乡岩画遗址点,听完讲解后,孩子们认真记录岩画的尺寸和风化痕迹,还用素描本临摹图案。在岩画主题文化体验环节,他们发挥想象,用拓片和石头创作出一幅幅“现代岩画”。其中,一个小女孩绘制的“打猎岩画”里,一只鹿瞪大眼睛拼命逃跑,身后数支短箭紧追不舍。

“这样的实地研学活动,我们每年举办5至6场,地点包括考古发掘现场和文化遗址点等。希望通过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体验,让孩子们更直观地认识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张丽说。

而在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的“九色鹿泥板画研学手工”活动中,绘画素材取材于克孜尔石窟经典壁画“鹿王本生图”。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绘制泥板画,获得壁画制作的“初级体验”。

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四年级班主任王利娟说,自今年3月学校与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已开展4次社教体验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每到周末都会询问课程安排。课程趣味性强且能动手参与,不仅激发了他们对博物馆和历史知识的兴趣,也有效传承了传统文化。”

科技赋能:

解锁文物互动新体验

4000年前的小河墓地是什么样?在新疆博物馆四楼数字化体验厅,灯光熄灭、屏幕亮起时,游客恍若置身小河墓地发掘现场,穿梭于高大的胡杨木柱间,沉睡的小河公主近在眼前。该展厅借助虚拟现实、体感交互等技术,全景还原了楼兰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石窟等知名文化遗址。“新疆有9500多处遗存,也是馆藏文物的主要来源。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是希望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何嘉说。

吐鲁番博物馆二楼的文化遗产数字体验中心同样有趣。游客把手掌伸入环形装置,就能和对面屏幕中的文物“对话”,360度旋转观察细节;AR交互式体验区,可塑造虚拟沙山和湖泊,观赏鱼群游动;魔镜换装互动区,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能换上古代服饰,化身“穿搭博主”;壁画交互式鉴赏区,不仅能穿越石窟欣赏壁画,还能看到高昌王和王后“复活”场景。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数字化展厅的虚拟考古互动区,游客按互动桌上的语音提示移动魔环,便能“穿越”到考古现场,体验考古调查勘探、布设探方等全过程。“就像进入了穿越剧一样神奇,还能通过指令旋转墓室中文物,听语音讲解背后的故事。”游客唐菁说。

该馆相关负责人冯丽介绍,虚拟考古互动项目还原的是库车友谊路魏晋十六国时期古墓群发掘过程,该古墓群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该馆自2018年起持续创新数字化展示,目前展厅已汇集“虚拟考古互动”“丝绸之路代入式体验”等10余种数字化展示技术。

云端课堂:

架起文化共享桥梁

随着驼铃声响起,讲解员化身“丝路向导”,带领学生开启文物探索之旅。5月18日,一堂跨越时空的“云端文博课”在哈密市第十一中学开讲。哈密市博物馆携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引入的“博物聚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丝路印记”系列课程,依托5G技术,将西安、固原、新疆等地博物馆的丝路文物“搬”上云端。

“我们和西安、固原等地同学同时上这堂课,感觉太神奇了。”哈密市第十一中学五年级学生马瑞说,“这堂课让我了解到,丝绸之路原来不仅仅是贸易之路,更是各民族的团结之路。”

“‘云端文博课’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知、可认同、可践行,不同区域孩子们的互动交流,也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诠释。”哈密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李敏说。

无独有偶,塔城市一所小学近日也开启了特别的“云端文博课”。新疆博物馆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将馆藏文物“搬”上云端。“通过直播课,我们‘走进’了博物馆,了解了文物背后的神秘故事。”塔城市五年级学生徐子洋说。

新疆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张蕾介绍,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今年3月至6月,该馆已在10余所中小学进行了38场次“云端文博课”巡展。

“这种‘文博课’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厚植了文化自信,筑牢传统文化认知的基石。”乌鲁木齐市第132小学副校长杨海燕说。

非遗跨界:

让文物走出展柜变“活”

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四楼,游客参观完“未央大乐——黄河流域乐舞戏曲文物精品展”后,不仅能在面塑、糖画、沙画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文物”制作,还可将成品带回家。

“我想做一个说唱乐俑。”10岁的刘奕辰在面塑传承人束苗苗的指导下,手中彩色面团逐渐成型。半个多小时后,一尊像模像样的汉代击鼓说唱俑塑成,他迫不及待拉着妈妈来看。

“这是我们首次在展览中引入非遗体验活动,没想到反响很好。”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业务部主任曹飞鸣表示,让文物走出展柜,变成可触可感的活文化,这样的动手实践无疑会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同样精彩。每逢节假日,游客穿梭于还原的清代街区,耳闻叫卖声,还能和“化身”为掌柜、商贩的工作人员互动,购买灯笼、糖人等小商品。“感觉很新鲜,好像真的回到了百年前。”游客陆冰说。

对于新疆各地博物馆变身“第二课堂”的探索,新疆博物馆协会特邀专家、新疆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吴峰指出,博物馆本身是面向全民开放的大学,拥有学校课堂难以比拟的实物资源和空间优势。现代科技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深化与拓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博物馆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化与学校、社区等社会机构的跨界合作,打造更直观、生动、互动的学习体验是未来方向。只有当‘第二课堂’实现常态化运行,其作为社会教育核心枢纽的巨大潜力才能被完全释放。”(赵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