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武汉“穷游三宝”还有分身,你知道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21:01:00    

最近,关于武汉的“旅游圈”有个新说法,黄鹤楼的红墙、工农兵路的古德寺、黎黄陂路的巴公房子被网友们冠以“武汉穷游三宝”的称号,只需13块钱,只需早早抢个好位置,便可以在朋友圈宣告:人在武汉,到此一游。

这个称号看似不够“响亮”,但小编却觉得它是极高的称号,因为这是老百姓用脚投票选出的最能够代表武汉的三座建筑,也最能代表着武汉、开放活力的城市气质。这里既有传统的历史地标、西式的建筑群像,还有中西方交融的印记。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访一下,号称武汉最美转角的“巴公房子”。

游客:来巴公房子 包出片的

图片来自网络

“来,笑一下!”每天从清晨蒙蒙亮,听声音就知道巴公房子开始营业了,拥挤着心形气球、冒着露珠的鲜花道具,每一个细节都在展示着让游客必出片的决心,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为它而来,“这是武汉著名景点,必须得来一张。”来自东北的阿姨团早早蹲到了最佳机位,走两步换个造型,在摄像师一声声夸赞中开启了属于她们的武汉之行。

而你说为什么大家会喜欢它?容易出片,造型好看一定是最多的答案。为什么这里好出片?它的结构必须值得一提,独特性集中体现为等腰三角形结构,顶点处有尖尖的“触角”,藏在V字形道路口。


本地人:隐藏款“巴公房子”不看一下?

由于巴公房子打卡游客爆满,拍摄时很难避开人群,甚至还有网友拍照打卡后发现,同样在汉口打卡的却是巴公房子“分身”,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巴公房子?热心的湖北本地网友们向外地游客喊话:三角形的房子我们有很多,不用非得赶着黎黄陂路的巴公房子人挤人,在武汉汉口历史风貌区还有很多“隐藏款”的“巴公房子”。

图片来自网络

对此,学术界的解释是:因为汉口租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英租界按照平行于长江72度的网格划分方式划分街区、不同时间修建的租界边界进行协调和其他道路修建要求,形成了一些三角形空间,而为了优化空间利用就出现了同样形状的建筑。通俗来讲,就是“巴公房子们”是适应汉口三角形道路规划的产物,所以集中在汉口中山大道附近,而在本地人眼中,巴公房子便是老汉口人最常见的三角形街区或是建筑的统称,里面藏满了老武汉人的回忆与故事。

图片为老通城·通城印巷麦当劳门店

根据网友们提供的线索,我们在老通城·通城印巷找到了相似度最高的美食版“巴公房子”,橙红+白的配色,占地不大还是锐角版的,内部结构为封闭的三角形,坐落在吉庆街旁,找到麦当劳M标记就是到地方了。这里前身汉口历史风貌区内一处民国风情建筑群,可能曾经是用于商贸或者居住,承载了老汉口的商业传统与市井文化,现在已经有很多咖啡馆、酒吧、酒店入驻,加紧施工中,如今它被重新定位为夜经济与文化消费地标。

图片为洞庭街的宝顺洋行

不仅有“锐角版”,还有“钝角版”巴公房子,在洞庭街的宝顺洋行,从天桥走过时格外醒目,通体红砖,上下三层,从窗户上的灰尘来看,已经闲置很久了,这里曾是英国在华主要贸易机构之一,从事茶叶贸易和航运业务,听旁边水果店老板说,这里后来还开过石油公司、饭店、网吧,很多老住户都曾在这里上过网。

图片为吉庆街旁的花海live house

除此之外还有吉庆街旁的“夜场版”、保元里的“水泥灰版”,这些三角形建筑如今都已焕新归来,是咖啡馆、美食店、酒店、live house等新业态,古今碰撞融合中开始续写新的故事。

图片为德润大厦旁三角街区

而有一处“巴公房子”,就连本地人都很少有人知道,因为在地图上都显示“查无此处”,就是在德润大厦旁边的这座老房子,这一夹角小于90度的异形空间,可以说是承载人间烟火的容器。

两边的梧桐树掩映着三角形的尖尖,炒饭的小馆子刚起炉灶,面馆老板忙着吆喝,搞快递的、卖五金的、理发的,还有一些写着“金属结构”的店面里堆满焊接、补胎工具,偶尔有邻居过来补个车胎,这就是老汉口生活形态样本吧。

77岁的黄少杰是这家金属结构店的老板,这家店是三角街区开的第一家店,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从宽度不到50公分的楼梯上缓缓挪下来,我们才知道,这里的房子别有洞天,由于黄师傅的店在三角形底角位置,15平的门面就开了两个门,采光很好,大部分的店都是有两到三层组成,下面是生计,楼上是生活。听黄师傅说,这里曾是旁边建筑配套,作为马房使用,近百年的历史了,在这里住的老街坊9成以上都搬走了,这里也成了无数来汉打工人的落脚点,他说,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有太多回忆,有感情了他舍不得。

这些百年建筑,有的在城市更新中迎来了新的角色与生机,有的慢慢被遗忘,却小心翼翼保留着一小部分人那属于老汉口的生活状态与回忆,这些都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

不妨抽个下午茶的时间,到汉口,好好感受这座城的故事?

长江云新闻记者:赵黎黎 王天宇

审核:刘征 管根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