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贾 泓 张慧慧
“内卷式”竞争已成为线上线下的热议话题。职场有“内卷式”竞争,地方经济同样如此。
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促进经济健康良性发展,从拒绝“内卷式”竞争开始,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刻认识到这一年,在深耕自身建设中砥砺前行,在项目建设中突破自我,在改革创新中创造价值。项目签约、项目开工、项目投产、产线升级……当一个又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选择西部,选择青海西宁,西宁开发区选择的“聚焦特色产业,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得到了成功验证。
一看:
差异化定位
构建长期竞争优势
西宁开发区深知,拒绝“内卷式”竞争,就要认清自身发展优势。在深入剖析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区位优势后,西宁开发区认识到围绕绿电能源资源打造各主导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算电协同产业作为青海突破传统发展路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突破口,也成为了西宁开发区“创造价值”式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赛道。
找准自身的优势,就必须抢抓产业发展的机遇!西宁开发区充分发挥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高的优势,将绿色能源与算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高原绿电+智能算力”的创新模式。通过构建“1+3+X”产业体系,推动光伏、储能与智能调度系统协同发展,实现“就地发电、就地用电”,有效降低了算力中心的能耗和碳排放,提升了绿色运行效率。
4月18日,青海省首个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工程——中国联通与天合光能共同打造的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微电网项目全容量并网成功。这一模式不仅为青海省“绿电驱动绿算”战略提供了实践样本,更为全球智算中心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创新方案。
项目创新采用“风光储充+算力中心”协同模式,将光伏、风电、储能等清洁能源系统与算力基础设施直接耦合。数据显示,微电网模式可使电费成本降低约50%,整体运营成本减少15%,同时实现能源效率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为高耗能算力基础设施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西宁开发区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足“谋”的功夫,持续推动产业升级。直面产业调整、结构优化中面临的挑战与阵痛,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全力推动晶硅、有色等高载能产业向绿色算力、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将绿电优势赋能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我们与经济发达地区站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一双“慧眼”便成为我们最大的优势,而项目的步步推进就是我们交出的实力答卷。
二看:
全链条服务
助力发展“加速跑”
2月19日,西宁开发区年内首个重大项目——“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在南川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项目重点聚焦绿色智算应用及模型孵化,采用先进的液冷、智能母线、间接蒸发冷却等绿色节能技术,打造一个绿色算力同国产模型融合应用信创算力中心,为国产化算力、模型应用提供孵化基地。预计算力规模达到3000P左右,规划涵盖10000架标准机架建设需求。建成投运后,将作为中国移动与青海民族大学算电融合产学研用的孵化基地、中国移动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的孵化基地以及中国移动在宁AI创新赋能及DeepSeek模型应用的孵化基地。
项目的落地,背后必然会有很多道不完的故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子恒甚至没有想到,西宁开发区为他们寻找的地块如此“完美”!他说:“项目用地的地质条件非常好,地下12米全是砂石,还为我们配套建设一个110千伏变电站,直线距离不到100米。”
“我省关于绿色算力产业的补贴,过几天就能申请了,咱们企业可千万别忘了!”在企业联席会议上,南川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局局长白海霞的主动提醒,同样让马子恒印象深刻。他说:“园区为我们提供了全链条式服务,以专业素养和主动靠前的服务,成为项目建设的坚实后盾。”
良好的营商环境一直是西宁开发区的法宝之一,而在拒绝“内卷式”竞争的今天,更是其自我提升的重要内容。
通过打造“一站一点一室”快税模式、持续推行“工作日中午不断岗、周六上午不打烊”的延时服务,在各园区建立“惠企政策发言人”,推行“营商环境体验官”,对“四有多免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优化……西宁开发区不断推进“园区事园区办”,为企业提供便民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营商环境。
当躬身前行成为政府服务人员群像速写的形容词,当营商环境速度、温度、专业度多维度实现突破,项目的落地开花就是我们交出的温暖答卷。
三看:
立足产业基础
全力以赴攀高峰
西宁开发区正以“稳住晶硅、突破锂电、延伸有色、算电协同”为发展主轴,依托青海独特的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构建“3+2+1”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编制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等10大重点产业链图谱,绘制铝产业、电子信息材料等15个“产业生态树”,系统性梳理产业优势和薄弱环节,推动形成以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柱,两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基底,十万卡绿色算力集群为突破口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当下,在光伏行业协会的倡议下,光伏企业正计划通过限产、限价的方式展开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西宁开发区亦通过科学规划持续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在这片产业热土上,青海丽豪清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丽豪)正以技术突围诠释产业升级新内涵。精馏塔群与智能化产线交织的厂区内,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彰显着创新突破的雄心。
“电子级多晶硅是半导体、5G通信、智能汽车、量子计算等尖端领域的战略材料,更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公司副总经理贺秀才着重强调,高纯电子级多晶硅作为集成电路芯片的核心材料,其国产化突破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战略意义。
面对卡脖子难题,青海丽豪依托光伏级多晶硅成熟产线,构建起电子级精馏、超高纯气体纯化、多晶硅高效沉积三大核心技术体系,预计年内产出的电子级多晶硅产品中,80%以上将达到电子一级标准,纯度突破99.999999999%(11N),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西宁开发区聚焦特色产业,在差异化竞争中构建优势,以特色产业替代同质竞争。历经25年发展积淀,西宁开发区通过创新驱动与集群发展,实现了产业能级跃升与经济体量突破,以实干担当书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