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决不能让未成年人成为电诈“猎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0:03:00    

“加我微信,免费领皮肤。”“我是明星助理,完成任务就能获得视频通话机会一次!”“不听话,小心把你抓到监狱去。”……近期,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时有发生,尤其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由于警惕性较差,稍不注意便踏入诈骗分子精心设置的陷阱,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心理伤害。(4月23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我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效显著,通过开展“云剑”“断卡”“断流”“拔钉”和打击境内外电诈犯罪等一系列行动,统筹推进打防管控建各项措施,使这类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保护了群众财产安全。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电诈围猎对象主要是成年人,如今针对未成年人的电诈活动似乎有抬头之势。

或许一些人不太理解,电诈分子为何会盯上未成年人。因为未成年人平时都在学校,使用手机时间有限,而且未成年人也没有固定收入。而从现实看,部分未成年人确实被电诈分子视为“猎物”,进而采取多种套路实施诈骗。比如利用未成年人爱玩游戏的特点,以“免费领装备”等幌子获取账号和密码,进而骗取钱财。

另外,电诈分子还以加入“明星粉丝群”为诱饵,或者利用亲情关系编造故事等套路,一步步诱导未成年人进入圈套继而转账。据警方介绍,这类案件主要以刷单返利、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冒充公检法等为主。这既说明电诈分子在无差别实施诈骗,大人小孩均不放过,也说明在成年人防诈意识提升后,开始转向未成年人。

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不足,尤其是反诈意识相对较弱。未成年人从小被家长呵护,进入校园后又忙于学习书本知识,自然对社会了解不深,对电诈等知之甚少,这种“短板”为电诈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未成年人没有固定收入,但很多未成年人在家时都会使用家长手机,而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就成为“提款机”。

电诈分子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危害更大,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经济损失,也容易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创伤。众所周知,大多数未成年人天真无邪,往往以真善的视角看待社会;而电信诈骗行为则容易导致受害者产生沮丧、怀疑等负面情绪,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诈骗未成年人容易得手,也会助长电诈分子的气焰。

所以,我们决不能让未成年人成为电诈分子的“猎物”。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织密未成年人防诈“保护网”。从家庭教育角度而言,既要对孩子开展防诈知识普及,也要关注其手机使用动态;针对移动支付平台的转账功能,家长应当设置交易限额、开启安全验证等防护措施。对于学校来说,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空洞,要将反电诈融入课堂教育。

另外,公安、银行等单位组织开展的反诈教育,要将未成年人列为重点对象,让“反诈进校园”“反诈进社区”等活动成为常态。鉴于多起涉未成年人电诈案件以游戏为切入口,有必要督促网游平台增加反诈提醒和反诈知识普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各司其职,才能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

当电诈分子罪恶之手伸向未成年人时,再次提醒我们,构建全民反诈体系需要再升级再加码,尤其要加固防诈薄弱环节。警方反诈行动还要更给力,以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冯海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