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投影技术将良渚玉琮中蕴含的古老文明密码层层揭开,让沉默的历史遗物瞬间鲜活;数字建模细致入微地复原殷商甲骨上斑驳的字符,让古老的文字跨越时空与我们对话;虚拟现实营造出沉浸式场景,重现宋代瓷器制作的工艺巅峰……
放眼当下,科技,正以其非凡的创造力与驱动力,赋予文化全新的生命力与表现力。
回溯人类文明进程,科技的每一次创新突破,不仅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会成为文化繁荣的强劲推手。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高瞻远瞩地提出两道意义深远的“融合命题”,文化和科技融合便是其中之一。
建立在“0”和“1”基础上的现代科技正加速迭代,重塑我们的工作生活。如何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用“0和1”解锁更多的可能?
一
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维米尔利用小孔成像技术,借助“暗箱”创作出的油画纤毫毕现,光影和透视效果近乎无懈可击。也正是凭着这一“科技狠活”,他创作出了包括《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一批叫好叫座的油画作品。
科技“长袖善舞”,总会助力文化“大展拳脚”。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带来了之前无法想象的更多可能。

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图源:目光当代艺术公众号
“记忆永生”。数字技术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能够突破物理极限,让历史文化遗存以数字形态永久保存,永不磨灭。
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敦煌“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技术,构建出一个多元、智能的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可免受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

敦煌千年石窟“搬进”了超时空博物馆 图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历史唤醒”。在数字科技的支撑下,越来越多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
比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图》借助数字技术“活了”,挑担的货郎、骑马的官吏、谈笑的市民,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生动地呈现出来,仿佛在讲述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与人间百态。

《寻梦沧海》演出剧照
“创作颠覆”。数字技术给文艺创作开辟出全新路径,从创作工具、创作主体、创作思维到作品传播等多个维度重塑了艺术生态。
比如,数字绘画软件让画家摆脱了画笔、颜料和画布的限制,可以更加自由地挥洒;数字音视频技术、大模型,打破了传统音乐创作对专业录音设备和场地的依赖……新工具、新手段,数字技术也大大降低了文艺创作的门槛,极大提升了文化供给能力。

全国首个XR梵高数字艺术体验馆落户青岛世博园
“交互革命”。AI、VR、AR 等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着人们与文化的连接方式。如今,我们能够沉浸于多元的交互情境中,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下,与文化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解锁一场场令人难忘的文化体验之旅。
在青岛,中山路上全国首个融合4D特效与AI算法的数字电车,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沿着黄河遇见海”的奇妙旅程;大型沉浸式数字演出《寻梦沧海》,用包裹式全景影像构建全视域海洋场景,让观众仿若置身浩渺波涛之上;深蓝中心GT巨幕裸眼3D 大屏以立体视觉效果,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VR全感漫游《绛雪传奇》让市民游客从水上、飞行、穿越等不同视角全方位领略崂山之美
“产业赋能”。如今,追微短剧、看网文、听播客,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虚拟展览、数字博物馆、沉浸式演艺,成为文化消费“新宠”。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宽了文化消费场景,延伸了文化产业链,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收14.15万亿元,其中16个文化新业态小类实现营收5.9万亿元,对整体营收增长贡献率达65.7%。同年,青岛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收2002亿元,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7.4%。
二
文化和科技融合势不可挡,势在必然,是因为二者“牵手”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

电影《哪吒2》运用NVIDIA Flex实时物理演算系统,将火尖枪从书本描述变为可视化的现实场景
历史逻辑:“历史长河中两者从未分开”。回溯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社会发展在科技族谱与文化脉络两张“进度表”上,呈现出强烈的对应关系。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科技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载体。
而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同样在文化思潮的变迁中孕育。从16世纪至今,世界科学中心已发生了五次转移,每次转移,都与文化变革、观念更新紧密相连。

青岛打造的“沿着黄河遇见海”4D沉浸式数字电车项目
现实逻辑:“两道‘融合命题’中的一道”。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两道“融合命题”:一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二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文化和科技,恰似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两者融合,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红楼梦》在平行宇宙中的相互关系 图源:三川汇文化科技公众号
未来逻辑:“将未来的可能性排列出来”。《三体》作者刘慈欣提出,科幻小说并非预测未来,而是梳理未来的各种可能,“如同摆出一堆想象力的鹅卵石,供人们赏玩”。
21世纪,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生物基因编辑、量子科技、脑机接口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为文化和科技的“双向奔赴”,提供更多“想象力的鹅卵石”。
基于此,不少大胆的预测应运而生。比如,量子技术将给文学创作带来革命性变化,以《红楼梦》为例,借助量子计算技术,书中的情节、人物关系能被拆解成“量子单元”,进而根据读者的选择重新组合。又如,脑机接口技术能让观众直接“进入”影视作品,身临其境地感受剧情的跌宕起伏……
三
文化和科技如何更好地“双剑合璧”,不妨从这三个关键词中一探究竟。

《海上有青岛》演出现场
“破壁”。融合,就是要打破两者间的壁垒,出政策、搭平台、促转化,实现交叉、渗透、重组。
比如,政策扶持上,青岛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基地申报、认定,目前是全省唯一一个出台专项政策,并开展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的城市;平台建设上,青岛推进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拓展“AI阅读融合出版平台”,做优做强青岛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推动“山东省网络视听版权交易平台”升级为国家平台,打造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转化上,北京上线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 ,助力文化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青岛影视公司拍摄的“出海”微短剧
“场景”。如果不积极拓展融合场景,文化产品与服务便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会缺乏创新动力,难以适应市场。场景拓展,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技术等优势。青岛作为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电影之都,在“科技+文旅”“科技+出版”“科技+影视”等方面优势显著。
在“科技+文旅”方面,青岛打造《海上有青岛》《寻梦沧海》两部大型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去年累计演出超600场;金东数创依托崂山文化、海洋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崂山文化展示中心”和“奇幻海世界”等沉浸式体验新业态产品;歌尔创客与青岛世博园合作落地了全国首个XR梵高数字艺术体验馆,不断丰富体验场景。
在“科技+出版”方面,青岛加快建设“全场景智享阅读”项目,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等重点项目数字化开发,推出更多优质“青版图书”数字化产品。
在“科技+影视”方面,2024年青岛新增电视剧和网络视听相关企业152家,占全省28%;全市广播电视制作经营机构超800家,约占全省31%。在青岛,省网络视听版权交易平台上线,省网络视听产业园区获批挂牌。

在青岛海上皇宫U·SEA奇幻海世界,游客利用AI和MR技术,走进虚拟空间,开启海洋冒险
“要素”。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关键是要优化资金、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配置效应。
在资金支持上,青岛支持青啤文创“智慧博物馆云服务平台”、金东数创“大空间虚拟现实沉浸互动技术”等项目研发;在夯实数据上,青岛实施“文化一张网”工程,运用标准化数字采集技术,让文物、古籍、非遗等文化资源“活起来”。
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相遇。” 如今,在文化和科技相携的山巅,正可眺望远方的无限可能。
作者:张芝萌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