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我们这款产品是用于牧场作业的智能机器人,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别看产品小,但是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一台单价能卖到17万元。”4月2日,某温控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前来调研的人大代表介绍。
这是山东省青州市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青州市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建设工作,作为全国首创,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五级联动”试点,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有效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2025年1-2月,青州市新增授权专利331件,居潍坊8县市首位;截至2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1309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58件,各项数据均实现历史新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可复制的制度性成果,汇聚起知识产权强县建设“青州经验”。
快审快处 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实现“加速度”
2023年7月,青州市人民政府与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署框架协议,作为全省首个试点城市,率先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省-市-县-镇街-园区”五级联动试点工作,对接省、市各级专业资源,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直通基层园区企业。
提供维权纠纷快处“最优解”。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祁新宇表示,省中心对青州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实行“直通上报、一日受理、当天合议”的快速处理机制,运用省中心专家库资源,对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纠纷调解、行政裁决等案件出具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书。试点以来,先后出具意见书15份,帮助青州立案处理专利侵权纠纷27件,其中2件在省中心开庭审理并快速做出行政裁决结案,实现案件“快立、快审、快结”。
某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大棚旋耕机等产品市场份额占比较高,2024年7月遇到专利侵权纠纷,面临高额索赔等风险。“我们提出知识产权维权请求后,青州市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启动五级联动机制,对接省中心组织专家进行技术特征比对,出具专利侵权判定意见书,后续又为我们及时提供专利无效优先审查服务,加快案件的审查进程。”该企业法律顾问丁杰表示:“同行业无效宣告申请只能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审理,省中心还积极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动案件通过巡回审理庭进行远程审理,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距离成本。”最终,该案件从提供维权援助咨询到专利确权用时仅3个月,诉讼时间缩短半年以上,帮助企业避免上百万元诉讼索赔,并在最短时间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打通知识产权授权“快车道”。山东省、潍坊市两级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针对青州建立机械装备、光电、化工等6大领域专利快速预审直报点,通过快速预审通道大幅缩短专利授权时间。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青州市一家专门从事绿色农药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之前,该公司还不能独立申请发明专利,青州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对接潍坊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帮助企业在快速预审通道备案,并指导企业申请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上市企业专利FTO(防止专利侵权检索分析)项目,多次组织专家现场指导企业挖掘技术亮点。两年来该公司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件,其中2025年第一季度就获得4项发明专利授权,另有8项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目前,青州已有400余家企业分别在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进行专利预审备案,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由普通渠道的18个月缩短至1-3个月。仅2024年,青州新增专利2288件、PCT国际专利7件,均居潍坊8县市第一。
联动发展 “把脉问诊”助力特色产业创新提升
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融入青州特色产业,助力高质量创新发展。温控设备制造产业是青州市近年来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目前已形成涵盖风机设备和温室制造2个产业模块、从配件生产到设备制造及后期维护保障的完整产业体系,现有相关市场主体5444户。但是发展中也面临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缺少自主品牌、盲目投资和无序竞争等问题。2024年,青州市邀请省、市知识产权专家团队入企走访,邀请重点企业负责人专题座谈,为11家温控设备制造企业解答专利维持年限、失效后权利归属、商标注册等问题30余项。经省保护中心协调,申请2024年度省级科技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资金支持,组织专家通过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形式,深度研判产业发展现状,统筹规划智能大棚、农牧风机等温控设备制造产业5大技术分支9个细分方向的知识产权发展路径,形成近12万字的“青州市温控设备制造产业专利导航”调研报告,为相关企业创新发展指路明向,形成“知识产权赋能特色产业”的典型模式。
青州市山楂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近4万亩,产量近10万吨,全年加工量8万吨以上,近200家果品加工企业,产品占国内市场70%以上,2014年即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加强“青州山楂”地理标志保护、运用和促进工作,青州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与潍坊市市场监管局对接沟通,先后指导46家山楂制品生产企业完成地理标志标识备案使用工作。2024年,以青州市山楂协会为申报主体,成功创建“青州山楂”潍坊市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引领县域乡村振兴,助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行刑衔接 织密侵权假冒打击“防护网”
2023年4月,青州市公安局联合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13个行政部门,牵头成立“青州市反侵权假冒联盟”,作为全市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的综合联动保护机构,源头凝聚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印发《青州市反侵权假冒联盟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刑事打击、行政处罚、联合执法、线索收集等6大工作职责,明晰各成员单位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防范“联而不动”“联而无效”问题。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会商研判、移交通报、联合调查4项工作机制,推动信息整合、线索移交、会商研判、联勤联动前移,集中打击整治违法犯罪行为。联盟成立后,工商业联合会、市消费者协会等15家商会,茅台、娃哈哈等70余家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本地30余家具有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的企业先后加入,创新打造“司法+行政+协会+企业”四位一体反侵权加盟联盟合作品牌,形成“线索互动、政企互通、执法协同”工作模式。
联盟成立以来,结合青州实际,加大对投诉举报较多的商品交易批发市场、旅游景区以及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深挖侵权假冒商品销售网络和生产源头,铲除违法产业链条。开展部门联合执法行动20余次,破获涉知识产权类案件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0余人次,有力保护了31家企业的合法权益。2024年,处理知识产权投诉举报206起,处结率100%;开展“蓝天”专项行动,检查知识产权代理机构12家,查办知识产权行政案件81起;近两年销毁涉案侵权假冒伪劣产品4.6万余件,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以“知”聚力 多维宣贯营造社会共治“新格局”
青州市积极构建“部门牵头+镇街协同+企业参与”联动普法格局,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等宣传培训活动,全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2024年,青州市将知识产权纳入党校学习,培训副科级以上干部100余人次,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战略思维。邀请省、市专家组织重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9期,发放维权援助需求表及政策明白纸2000余份,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市场监管、检察院等多部门联合举办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增强群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月21日,青州市市场监管局协同青州市检察院,组织云门山街办辖区内16家重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青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科科长王春胜说:“很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生产经营中存在将字号作为商标突出使用、注册商标与实际使用图形、文字不符、过期专利继续标注等问题,极易产生知识产权风险纠纷。日常监管服务中发现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存在风险而不自知。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像这样几家、十几家的面对面培训,普法效果更为明显,这是我们今年重点采取的形式。”2025年以来,青州市市场监管局已经开展知识产权培训3次,服务企业49家。
4月2日,青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到相关部门和企业实地走访,详细了解反侵权假冒联盟工作情况以及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过程中知识产权布局情况。与会代表表示,通过实地走访,可以直观感受到知识产权对促进企业快速成长、提升市场竞争力作用十分重大,并对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下一步,青州市将进一步发挥“五级联动”试点机制优势,加快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培育保护体系,努力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工作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陆明 通讯员张玉 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