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5年,第一个倒下的暴利行业出现了,预计将倒闭10万家门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9:54:00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知你是否留意到,有一种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各个角落,它就是药店。曾经,药店行业作为暴利行业的代表,引得无数人竞相入局,然而如今,这个行业却深陷泥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同揭开药店行业的兴衰之谜。


回首过去,相较于 24 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或是凭借独特口味吸引众多消费者的奶茶店、零食店,药店的数量增长势头格外迅猛。从 2015 年到 2023 年,短短几年间,我国药店数量竟激增了 22 万多家,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但物极必反,药店数量的过度膨胀,导致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经营不善而倒闭的药店也日益增多。据权威机构统计,截至本文发布前,中国已有约 3.9 万家药房停业,更令人震惊的是,预计未来还将有 10 万家药房面临大面积关停。曾经的 “摇钱树”,为何如今却成了 “烫手山芋”?


探寻药店行业困境的根源,不妨先将目光投向头部企业。2024 年年底,上市药企国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果断甩掉了原本控股的 5 家子公司,这与 10 年前其疯狂扩张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反差。山东成大方圆医药连锁公司、国药控股国致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安徽国大药房等,从去年年底开始先后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种种迹象表明,国药虽一直在努力减负,但其财务数据却依旧每况愈下,去年第一季度药品零售业务净利润降至 0.77 亿元,同比下降了 49.94%。


全球第一大连锁药店沃博联的境遇同样令人唏嘘。不久前,它宣布将被私募股权公司以 100 亿美元的价格私有化。要知道,8 年前它还雄心勃勃地通过香港子公司收购国大药房 40%的股权,如今却只能以近乎 “跳楼价” 的一折 “卖身”,行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可见一斑。无论是国大药房还是沃博联,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昔日辉煌的药店行业已从神坛跌落,陷入了 “破产潮” 的泥沼。


药店行业曾是盈利丰厚的代名词。成本仅几块钱的药品,在药房里往往能卖到几十块钱。在网络尚不发达的过去,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的了解有限,药店的高利润得以维持。但如今,随着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消费者走进药房,听到营业员推销昂贵药品时,心中更多的是愤怒。再加上药店门口时常传来的 “消费满 100 元,赠送鸡蛋” 等促销口号,更是让不少消费者对药店的好感大打折扣。

老百姓大药房的老板曾坦言,在 2015 年以前,药店行业几乎家家盈利,当时零售药房约有 44.81 万家,市场供需相对平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药店如潮水般遍地开花。连锁药房为了扩大规模,不断吞并中小药店,十年间新开业的药店多达 25 万家,疫情期间更是迎来了营收和利润的爆发式增长。但好景不长,药店数量的过度饱和,使得行业内卷日益严重。


开一家药房的成本高得惊人,除了大量的租金投入,还需承担执业药师及营业员的薪资、店面装修费、药品购置费用等,若选择加盟,还得支付加盟费。粗略估算,开一家药房的总花费在 50 万到 200 万之间,在一二线城市这一数字更是飙升。尽管药店的营业情况与季节相关,后续盈利速度也较快,但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想要在众多药店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药品不同于饮品或零食,可以根据消费者口味随时调整。而且,随着电商的强势崛起,各大平台纷纷开启线上购药服务,这对线下药店造成了巨大冲击。数据显示,老百姓、益丰、大参林、一心堂等头部药企在去年关闭了大量门店,其中多数是日均销售额低于 5000 元的亏损门店和小型门店。市场饱和、药店为求生存提高药价,却因竞争激烈不得不打价格战,加上前些年消费者囤药导致需求透支,营业额骤降。与此同时,线上购药价格更低、更加便利,还能用医保,实体药店的竞争力被严重削弱。

在时代浪潮与技术革命的双重冲击下,传统药店若想存活,必须经历艰难的转型。日本药店的经营模式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日本药店不仅售卖药品,还涵盖家庭护理用品、宠物用品以及食品等,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业态。此外,药店还可以采购日用品,如化妆品、洗漱用品等,拓宽收入来源渠道,而不是一味依赖药品销售的单一盈利模式。


曾经风光无限的药店行业,如今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是在困境中沉沦,还是破茧成蝶,实现华丽转身,这取决于药店从业者能否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