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
一排灯泡亮起,将直径0.32毫米的钢丝固定在上面,手持氩弧焊焊枪开始作业,高温电弧一闪,钢丝瞬间被切断,灯泡不破不灭……
4月25日,郑纺机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国劳动模范、冷作工部生产班长郭超向记者展示了绝活。“氩弧焊的电弧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要想在点亮的灯泡上将钢丝熔断或者焊接成功,必须做到快、稳、准。”他介绍。
今年39岁的郭超,22年如一日,在高温与强光中,以电弧为针,以焊丝为线,编织着自己的工匠梦。
2003年,还在技校读书的郭超获得了到郑纺机实习的机会。“师傅要求:氩弧焊焊接1毫米薄板,不但要保证正面焊缝美观,而且背面要无焊透及焊漏现象。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标准,即便是从业多年的熟练焊工也难以达到。”郭超笑道。
22年来,郭超一次次挑战极限:在氩弧焊接中,一般焊缝直线度检验误差在2毫米就算过关,而他给自己要求的是1毫米,精密部件焊接中更是要把误差控制到0.1毫米……
在“钢铁缝合”的极限里,郭超完成了成长蝶变:2008年取得高级焊工资格证,2015年取得特种设备操作技能教师资格证,2018年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随后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18年6月,郭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围绕纺织机械零部件的钛合金焊接技术、不锈钢管道J型坡口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等开展技术攻关,已完成创新成果63项,形成创新工作方法7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
昔日的学徒已成名师。郭超对徒弟要求高,一如往日师傅要求他一般。“随着中国制造跨越式发展,我们的技术标准不能只停留在现在,而是要面向未来。当每位工人都怀有工匠精神,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郭超的朴实话语,诠释着一位大国工匠的初心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