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争鲜而上 百亿笋业“节节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0:12:00    

笋农依靠西牛麻竹笋实现增收致富。

竹笙笙公司竹制餐盒生产线。

2021—2024年,清远西牛麻竹笋种植面积从62万亩提升至99.25万亩,增长60.1%。

2022—2024年,西牛麻竹笋精深加工产值从8亿元增至25.76亿元、增长222%。

麻竹笋成为西牛镇众多种植户的“致富笋”。

大洋彼岸,美国芝加哥国际餐饮行业展于5月20日落下帷幕,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竹笙笙公司”)把竹生物基一次性杯子、刀叉勺、餐盒和益生菌红油脆笋等产品带到展会,吸引众多海外客商洽谈对接。而在清远英德市西牛镇,竹笙笙公司的员工们忙个不停,正将竹制餐盒打包装箱,准备出口至美国加州。

“今年在继续深挖国际市场的同时,重新梳理发展方向拓展国内市场,我们现在跟国内多个集团公司洽谈,以更加丰富的产品应对多元市场。”竹笙笙公司负责人王华珍介绍。

近年来,清远市、英德市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坚持用全产业链理念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力打造清远鸡、麻竹笋等“五大百亿”现代农业产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连续2年增长超30%。其中,西牛麻竹笋产业综合产值从2022年41亿元增长至2024年110亿元,率先突破百亿产值,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6月将近,西牛麻竹笋将迎来上市旺季,英德市各地农企和笋农火热“备战”。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国飞 陈咏怀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延链提质

亩产跃升至3000多斤 种植面积增长六成

在清远仟壹农业有限公司(下称“仟壹公司”)的生产车间,员工们忙着将生产出来的笋制品分拣、打包、装车,销往全省乃至全国各地。该公司主要生产以益生菌发酵的西牛麻竹笋制品,凭借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这个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益生菌菌液,主要作用是和竹笋结合,消化掉竹笋里的草酸、丁啉等苦涩物质,然后发酵产生乳酸;其次是利于防腐,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竹笋的质感和口感。”仟壹公司负责人陈志南介绍。

2024年,仟壹公司订单量猛增,年产值达到约3000万元。“今年我们公司计划加大投入增加生产线,我很看好西牛麻竹笋的发展前景。”陈志南说。

清远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清远市立足麻竹笋产业发展需求,以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为抓手,破解麻竹笋产业基础薄弱瓶颈。

一方面推动标准化提质,依托小湾村西牛麻竹笋种植示范试验基地,打造高产、高质的麻竹笋标准化种植样板。发布《清远西牛麻竹笋种植技术规程》等8个地方团体标准,配套印发麻竹笋育苗、栽培等技术指引,培育华笋食品、粤笋农业科技等10家行业标准试点企业,推动亩产从1000多斤跃升至3000多斤,增幅高达200%。

另一方面推动规模化扩面,将麻竹笋扩种与绿美清远生态建设创新结合,利用荒山、荒坡和“五边”“四旁”等土地资源开展“全域植竹”“见缝插竹”行动。2021—2024年,麻竹笋种植面积从62万亩提升至99.25万亩,增长60.1%,其中英德市种植面积达86万亩。同步强化种苗供应,在英德市建成59个竹苗基地,每年保障300万株种苗,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源头活水”。

此外,推动科技化赋能,成立麻竹笋研究中心,联合省农科院、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围绕种质资源选育、种植管理水平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共建试验培育基地。将自动化、智能化理念引入产业链条,推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如巨元孖宝公司建成全自动无尘生产线,每年即食笋产品产能达到5000吨。

融合创新

从原材料变工业产品 从走市场到做品牌

赴美参展期间,竹笙笙公司与美国加州奥克兰客商现场成交一次性餐盒订单,于5月22日出柜。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多条智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竹原料经过碎解、成型、消毒杀菌等多道工序后,变身为一套套竹制的餐盒、刀叉勺等产品。

王华珍介绍,公司通过回收笋农以往废弃的老麻竹笋筒、笋壳、竹子,转变为以可再生竹纤维为主的专利配方全降解复合材料,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日产量达130万只。

种笋多年,英德笋农们已经将这些“剥皮黄金”玩出“新花样”。英德以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在加工、品牌、营销、农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提升产品价值。

在精深加工方面,突破传统加工模式,构建多领域开发产业体系:在食品领域,开发即食笋、调味笋、预制菜等多元产品;在健康领域,推出膳食纤维代餐粉、竹叶茶等功能性产品;在环保领域,发展“以竹代塑”“以竹代饲”等循环经济业态。2022—2024年,麻竹笋精深加工产值从8亿元增至25.76亿元、增长222%。

英德市还建设了西牛麻竹笋“补改投”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种植+加工+仓储+交易+研发+数字化管理”全链条平台,年鲜笋加工能力达25万吨,年产值预计突破20亿元。同步推进浛洸镇绿色食品深加工园区建设,吸引龙头企业入驻,打造“无公害—绿色—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英德市西牛镇高道村石根下村小组组长陈金元于2015年12月创立了鼎盛竹笋专业合作社。2023年6月,合作社投入100万元升级为元鑫竹笋加工厂,并抢抓机遇拓宽麻竹笋销路,与好欢螺、李子柒、螺霸王、臭宝等知名品牌合作,将西牛麻竹笋销往全国各地。

“开办企业,就是考虑到对接家乡农村,方便村里及邻村年纪偏大的、家庭相对困难的村民和留守妇女就地就近就业。”陈金元说,该厂生产高峰期员工最多达50余人,其中大都来自本村,帮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清远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打造,清远构建“清远好风土+五大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发展体系,“西牛麻竹笋”入选“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引导企业统一使用区域品牌标识,建设展览中心与文化交流平台,培育巧口、笋嫂等33个市场知名品牌,形成“区域品牌赋能、企业品牌唱戏”协同效应。

清远还开展线上线下立体营销,拓展麻竹笋市场版图。线上与京东物流、粤港澳融媒体平台加强合作,创建麻竹笋电子商务平台,开设“英德乡土”助农馆,拓展线上销售渠道,2023年以来电商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线下组织企业参加全国糖酒会、清远马拉松等活动,赴北京、重庆、成都等重点城市开展品牌推介,产品外销占比达92%。在国际市场,通过政企联动深化海外合作,拓展海外新市场,清远麻竹笋占据日本超五成市场份额。

富民兴村

麻竹笋联农带农 笋农建新房买小车

立夏刚过,英德市西牛镇绵延百里的群山葱茏,青竹如织。素有“岭南山珍”之誉的英德西牛麻竹笋,在连日充足雨水润泽下,鲜笋轻盈拔节,破土而出,扑鼻而来的竹笋香让人心旷神怡。

5月18日一早,西牛镇笋农谢绍春带上砍刀、铁秋以及化肥,骑着三轮车往自家种植的50亩麻竹林开去。刚到竹林,谢绍春第一时间点上蚊香盘挂在腰间,提上砍刀,踩着微湿的竹叶,将竹根旁的小竹枝一一砍掉。“现在竹笋刚长出来,要把小竹根清掉,确保营养全部集中。”

砍完竹根后,他开始培土施肥,忙碌了2个多小时后才停下来擦汗、喝水。“最近的雨水很关键,缓解了今年的干旱情况。”谢绍春说,6月初麻竹笋会大批量上市,他种植的麻竹笋亩产预计达3000斤。

谢绍春此前在珠三角打工,2020年,他返乡种植西牛麻竹笋,从一名“白领”变成笋农。“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每年都存不了多少钱。回家乡种了几年西牛麻竹笋,买了小车,还有了一笔积蓄。”谢绍春说。

“80后”笋农林长繁此前在珠三角做餐饮,2018年,考虑到照顾家庭,他回家乡西牛镇金竹村种植了30亩麻竹笋。“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麻竹笋,我小时候就是一名砍笋小能手。”林长繁说,麻竹笋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去年,他已将麻竹笋扩种至近百亩,一年收入近20万元。“如今麻竹笋已突破百亿元产值,仅金竹村就有7个麻竹笋粗加工收购点,深加工的厂房也准备投入使用,产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在英德市,依靠麻竹笋走上增收致富道路的笋农越来越多。当前,麻竹笋产业已带动从业人员超8.8万人。

英德市西牛镇小湾村党总支书记曾武军介绍,2017年以来,小湾村盘活大量撂荒地、林地,发动群众利用荒山种植麻竹笋,如今麻竹笋面积近1万亩,一改曾经的村容村貌,实现生态富民。

“麻竹笋浑身都是宝,鲜笋亩产可达3000斤,每亩纯收益在2000元以上,竹叶、竹头、竹壳也可以作为原材料进行出售,增加经济收入”,曾武军说,依靠西牛麻竹笋,不少村民都建起了农家别墅,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超40万元。

如塘面组打造1200亩的麻竹笋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竞标方式交由村中11户人承包种植,每户平均种植面积超过50亩,按200元/亩的标准交承包金给村集体,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24万元,种植基地的年产值超过400万元。

■一线实践

西牛镇推动麻竹笋产业全链发展

行政村集体收入

均突破10万元

日前,英德市西牛镇召开麻竹笋经营主体座谈会,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笋农代表等,围绕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品牌建设等关键议题深入研讨,共商麻竹笋产业发展大计,为高质量发展蓄动能。

西牛镇是西牛麻竹笋主产区,麻竹笋种植面积达20.8万亩。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山区乡镇,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不断扩大麻竹笋种植面积,以科技赋能、机制创新推动麻竹笋产业全链发展。

西牛镇聚焦麻竹笋百亿农业产业发展,以麻竹为特色,以绿色为底色,以新质生产力为撬动,以“千人植竹”活动领航产业发展“一盘棋”。在不断扩大麻竹笋种植面积的同时,该镇一方面引进竹笙笙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麻竹笋精深加工,并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建成174亩产学研基地,研发了微生物菌剂“航天宝”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防治技术,有效防控了麻竹笋的病害问题,科学统筹发展麻竹笋绿色产业。

西牛镇还创新构建“政策+金融+保险”三位一体保障体系,同步完善产业链基础设施。发放“金竹笋”专项贷款激活1.6万亩种植区,价格指数保险实现全覆盖;13个行政村联合成立西牛竹顺农业发展公司,盘活闲置土地232亩建设产业园,小湾村建成3700平方米标准化麻竹笋收购点,设置清洗区、熟笋车间等功能分区,日处理鲜笋达10万斤,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西联村规划投资800万元建设现代化标准收购点,整合收购、加工、储存、销售全链条服务,预计投产后可提升片区加工效率40%以上。

通过推动麻竹笋产业全链条发展,西牛镇乡村实现多元增收,13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通道。如赤米村利用闲置校舍发展笋干深加工,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花田村“辣椒+鱼塘”立体种养模式使村集体收入跃升至17万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