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回望汉画像中的“葬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4:13:00    

两千年前民间怎样送葬、孝子孝妇和家眷怎样服孝、怎样指挥葬礼程序、墓穴砌完之后怎样袛候灵柩、怎样恪守礼制……文献史料中少见翔实记载,但在山东微山有一幅汉代送葬图刻在石面上,是全国罕见的记录汉代殡葬场面的史料。

微山湖中有座微山岛,这个小岛原是平原上的小丘岭,明代地形变化形成微山湖,淹没村庄、耕地,这处丘岭便成了湖中小岛,面积8.4平方公里,制高点海拔91.6米。秦汉时期在泗水之滨设沛县、留县,留县的官民死后多在这里择墓选穴,所以此处的家族墓葬十分密集。笔者退休前做考古工作,在微山岛发掘三百余座古墓,其中画像石墓百余座。

画像石即汉代石工在石椁板内壁刻人物、车马、鸟兽、建筑及神话故事的艺术作品,反映了人们对阴司的想象,如死者灵魂乘车马进入仙界、与先死的亲人团聚、在阴司享受富贵生活……画像内容包罗万象,艺术工艺一丝不苟。

1973年,沟南村出土一座西汉末年石椁墓,石椁内壁以阴线刻手法刻着画像,此石长252厘米、高81厘米。石刻画面一直未引起重视,亦未宣传,直到1987年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王思礼、赖非等专家来微山县调查画像石,才考证此图为全国罕见的送葬图。

石面分左中右三格画像,左格或为孔子见老子的历史故事。中格为出殡场面,一辆辒辌车载尸,车上有羽葆、华盖,车前两排人牵索执绋,前面一人举幡招魂,一人引唱挽歌。专人呼唤孝子迎宾,孝子按杖跪拜稽首,头上首绖,腰系绖带,绖带结在两个圆环上。车后跟随四名孝子、四名孝妇,他们腰系绖带,绖带结在两个圆环上,发髻后垂缚绖带,皆穿斩衰孝服,孝妇长裙曳地。最上边有一排人无孝服,一人佩剑,可能是旧交故吏前来送葬。华盖下有三人,不知充何角色。右图为茔地,长方形墓穴内已砌好石椁,待殡车来到便将灵柩安放于石椁内。图中有穿官服者,可能是来墓地吊唁者。三个高大坟丘,是已故去的先人之坟,坟上植柏树。

送葬图显示了汉代儒家思想、孝悌传统、封建礼制等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此图反映的不是王侯将相、贫寒百姓的送葬场面,而是当时“中产阶级”的殡葬缩影。

石作坊的画工、石工在加工石椁时可能会夸大阴司的富贵,目的是取悦丧家,如画面上的辒辌车。《史记》记载秦始皇用辒辌车载尸,而此处画像石反映的不是帝王、王侯出丧的浩大场面,显然辒辌车载尸是画工的夸大,对丧家是一种精神安慰。汉代的官吏出丧时,其仰慕者、受过恩惠的人可以在送葬途中设台路祭,也显得丧家光彩,图中的车前稽首者也可看作路祭化身。

汉代,平民穿麻衣,即用细麻织成的纤维较粗的布,服孝时穿最粗、最糙的麻衣,称缞;用麻丝缠在发髻和腰间的带子称绖,即披麻戴孝。东汉郑玄注《仪礼·丧服》:“凡服,上曰衰,下曰裳,麻在首在腰皆曰绖……”这是汉代礼制规定的丧服,后来发展为五服,即五代不同的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画像石上的丧服是什么样的麻布,孝子孝妇孝孙及亲眷应该不同,只是粗糙的石面无法表现出来,仅有外形轮廓而已,不过用放大镜细观画面,仍能看到细微的差别。

右图表现的茔地也很有考古价值。石椁已砌好,这种石椁即是刻画像的石椁板,灵柩放置在石椁内,起到保护棺木的作用。亲属或执事人在茔地祗候殡车来到,准备安葬和墓祭,已备好盛酒的樽、壶。后边的坟丘尖形,是民间的定制,王侯重臣的坟丘呈覆斗形,像反扣的斗,平顶,坟前植柏树,因为柏为辟邪之物。

汉代厚葬成风,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皇帝及诸侯国国君耗资巨大为自己建造地下宫室,以山为陵,动用民工数万,费时十年、二十年开凿山体造墓,民间则以自己的经济财力尽力厚葬,朝廷及儒教提倡孝悌,汉宣帝、安帝、恒帝、献帝诏郡国举孝悌闻名者封官,孝敬父母、厚葬父母是孝悌的重要内容,所以有的布衣就尽最大力量安葬父母,以期被“举孝廉”。

历代史书对礼制葬俗都有或简或繁的文字记载,但很难给人鲜活、立体、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让人可以直观古代殡葬场面、服孝、阵势、列队、祭品的,只有画面,具有文字达不到、说不明的效果。两千年前的送葬场面和葬俗礼制不是汉代仅有,应是战国、秦代沿袭而来,再沿续至两晋、南北朝甚至隋唐,许多葬俗没有大的变化,有的细节沿袭到今天,如孝子孝妇腰间系绖、披麻戴孝、孝子稽首迎宾、孙辈举幡在前等。

微山岛出土的场面隆重、礼制完备的殡葬仪式汉画在全国罕见。由于此石深埋地下,所以晋代以来的民俗研究者不了解汉代的送葬场面,只能从文字史料上沿袭旧说,虽然近年有学者研究此石,但文章发表在专业考古杂志上,尚不能让社会广泛了解。此画像石对研究汉代丧葬礼制、送葬形式是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杨建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