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遵义市道真自治县的奥陶纪白云岩山脉深处,一条为农业灌溉开凿的引水涵洞,意外揭开了掩埋4.8亿年的地下秘境。

4月3日,遵义洞穴探险家赵揭宇邀请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张远海带队到现场,对道真洞穴开展考察、科研、科普、探测以及保护工作。
此次科研是国内洞穴领域的重大发现,据赵揭宇介绍,此次科研活动中发现洞里有一个数万平方米的洞厅,上千根纯白石钟乳如冰晶森林般亭亭玉立于其中,雪白质感源于水中碳酸钙纯度极高且无杂质干扰。目前,该洞厅还没有进行测量,如果测量下来的话,估计它的面积、容积会进入全国洞穴大厅里的前十名。“洞里的沉积物、规模、品质、种类,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认知。”赵揭宇说。
在这个洞里还发现了许多穴珠, 也叫洞穴珍珠,十分罕见,因为质感很好,纯净度非常高,晶莹剔透。据科考专家介绍,穴珠的发育,有几个必要的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潜水池;二要有饱和度比较高的碳酸氢钙的水,往这个池子里面注入;三要有成型的核,就是水中的碳酸氢钙离子围着这个核,产生沉积,一层一层的同心圆的沉积。洞里还有许多石钟乳。

“国内很多洞沉积物都很少,比如,我们的紫云苗厅、安龙犀牛厅,里面的沉积物都很少。”赵揭宇告诉记者,目前来看,这种巨型洞厅里面沉积物最丰富、品质最好的就是道真发现的这个洞。洞里面,石钟乳像生命一样分布密密麻麻的,质感很好,石钟乳晶莹剔透,白度很好,很多都还处在发育当中。
此外,这个洞比较高,有的穹顶高达100余米,水滴在下坠过程中雾化成富含碳酸氢钙的“气溶胶”,在石笋、底面凝结出千奇百态的石花、石枝、石葡萄、石珊瑚等,形成“雾化沉积”奇观——这是全球仅有的几处同类现象之一。
这次一起进洞科研的张远海介绍,这种情况是他第一次见到,在国外,他去了很多洞,没有发现这样的景象。这次探洞都是穿戴防护服,软底的、干净的鞋子进入。据他判断,目前这个洞穴从研制、品质上讲可能是国内绝无仅有的。
面对洞内沉积物的规模与完整性,张远海说:“这是大自然用‘绝对时间’创造的史诗!纯净水源、稳定环境与白云岩的独特物化反应,让这里成为“洞穴沉积物基因库”。许多形态(如钙膜晶锥)此前仅见于理论模型,而这里竟以集群形式存在……人类的百年寿命,在亿万年的地质时钟面前,不过瞬息。”
然而,此次科考也揭示出严峻危机
1.致命脆弱性:洞顶围岩含页岩与石膏夹层,岩体极不稳定,近期崩塌痕迹随处可见,探险队曾目睹巨石坠落;
2.生态玻璃心:沉积物对温度、湿度、微生物变化极度敏感,一次触摸就可能毁掉万年结晶。石花、钙膜等极为娇脆,稍有不慎就会破坏;
3.科研与保护悖论:洞穴气候环境、沉积物的发育观察、生物新种的研究需长期监测,但人类活动本身可能破坏其生存环境。
张远海团队提出“最小干预”保护方案
1. 物理封锁:立即封闭洞口,仅允许穿戴防护服、无菌袜的研究人员进入核心区,避免皮屑、微生物污染和人为不小心破坏;
2. 数字化存档: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与专业摄影,建立全球首个“洞穴空间与沉积物动态生长数据库”;
3. 虚拟展示:开发VR沉浸式游览系统,让公众通过“数字分身”探秘,实体洞穴永不开放;
4. 生态红线:划定半径5公里的外围保护区,禁止采矿、爆破等扰动地质稳定的活动。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 :何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