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揪心!福建俩孩子一出生就拉不出屎,差点因此丧命……医生:这些信号别忽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13:08:00    

【来源:福建卫生报】

“终于能自己拉臭臭啦!”在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福州市儿童医学中心)的病房里,6个月大的小宇(化名)攥着小拳头蹬着腿,妈妈红着眼眶翻出手机里的照片——那是他出生6个月来第一次自主排便的记录。

而在隔壁床,9个月的琦琦(化名)正抓着护士阿姨的手咯咯笑,曾经因腹胀像“小西瓜”的肚子,如今也恢复成软乎乎的小肚皮。

这两个曾被“排便难题”困住的家庭,最近终于松了口气。而这得益于该院普外科黄圣余主任医师团队的一项“神奇”技术。

“拉不出屎”差点要了命?

这种病新手爸妈要警惕!

小宇和琦琦的噩梦,从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小宇出生后,肚子一天比一天鼓,像揣了个小皮球,吃奶就吐,哭闹到没力气。

小宇像“小皮球”一样的肚子。

琦琦也没少遭罪,一点屎都拉不出来,小脸憋得紫红。

两家人抱着孩子跑了多家医院,求医无果,最终找到 黄圣余主任团队。

经过细致查体和钡剂灌肠检查,两个孩子得到的诊断都是: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

这是一种因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的先天畸形,病变肠段持续痉挛形成梗阻,无法蠕动排便,近端正常肠管被积粪撑得越来越大。严重时会导致小肠结肠炎、肠穿孔、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这种疾病发病率约1/5000,而两个孩子恰恰属于最棘手和少见的类型,治疗难度很高。

“翻转”肠管的“外科艺术”

面对这对“难兄难弟”

黄圣余主任团队给出了“个性化方案”。

琦琦情况危急:腹胀严重、无法正常进食,洗肠也不能缓解腹胀及纳差等消化道症状,随时可能爆发致命性小肠结肠炎或肠穿孔。于是,琦琦在新生儿期(婴儿出生后的头28天)先做了“横结肠造瘘术”——在肚皮上开个小口子,把结肠拉出来做人造肛门,同时取病变肠壁的多处组织活检,为后续根治手术做准备。

小宇情况稍缓:洗肠后能排出粪便,暂时居家进行规范灌洗,等半岁后,再做根治手术。

半年后,两个宝宝回院做根治手术。这一次,医疗团队亮出“绝技”——全腹腔镜下Deloyers术(升结肠翻转经肛门拖出术)。

这场手术有多难?打个比方:宝宝的腹腔只有胎头大,医生要在3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下,完成一系列全腹腔镜“高难度操作”:

▶以回结肠动脉为轴,把近端的升结肠逆时针“翻转”270度,并从肛门拖出,而且血管还不能过度扭曲,否则会发生绞窄缺血;

▶切除95%的大肠(小宇切了58cm,琦琦切了46cm),并保留了6cm左右的盲肠和回盲部(含回盲瓣)。

手术切除后的大肠标本(左右滑动查看)

术后第3天,两个孩子均能自主排便。

“‘翻转’技术能最大程度保留剩余5%的正常大肠,让术后排便功能更接近健康宝宝。” 黄圣余 解释。据悉,国内仅少数儿童医学中心能常规开展这种手术。

在近日的随访中发现,两个孩子的肛门排便功能已渐恢复,大部分时间可排出稍软成形大便,其余肠管无异常。

医生提醒:这些信号别忽视!

很多家长以为“宝宝几天不拉屎”是攒肚,但长段型巨结肠的宝宝,可能从一出生就开始“拉不出粑粑”以及严重便秘。

黄圣余提醒, 新生儿若出现胎便延迟排出、顽固性腹胀、呕吐、排便困难,切勿轻视,这可能是患“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的信号,延误诊治极易引发致命肠炎或穿孔,务必尽早前往小儿外科 就诊。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帅

编辑:林淑婷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