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清明节期间,以调兵山市大明镇大冮村村史馆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吸引了沈阳、抚顺等地游客近千人。像这样吸引游客的村史馆,我省有许多。
村史馆作为记录乡村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不仅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更成为乡村旅游中一道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线。我省“村史馆+”让村史馆与旅游深度结合,激活了乡村文旅新动能,实现了文化与经济双赢。
陈列的“记忆仓库”向沉浸式“文旅IP”转变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村史馆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乡村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清明节期间,每当夜幕降临,盘锦甜水镇南锅村廉政文化广场、古牌门楼、民宿、村史馆的灯纷纷亮了起来,映衬着波光粼粼的青年水库,在春风轻拂下,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锅村是清代翰林学士张良纯的故乡,如今的翰林故居——四忠堂是南锅村的村史馆。在这里,记者遇到了沈阳游客张大姐。她笑着说:“听说南锅村有一个历史故事丰富的村史馆,我们特意从沈阳跑过来看看。通过参观村史馆,了解了南锅村的历史,知道了张良纯造福百姓的故事,受益匪浅。”
走进村史馆即可看见张良纯的画像。张良纯在南锅发展盐业,为后人开拓福地。在艰苦创业的同时他励志苦读,于乾隆五十五年金榜题名,得中双翰林。回乡后,他把居所定名“四忠堂”,并办学堂免费教书育人,留下一段佳话。
“自2017年南锅村发展文旅产业以来,共接待省内外游客5万人次。村史馆成了南锅村的‘文化名片’。”南锅村委会副主任王旭东对记者说,结合盘锦红海滩周边渔村推出“湿地生态+渔家文化”套餐,游客白天可以参观村史馆了解当地历史,傍晚体验苇编手工制作,夜宿渔家民宿,品河蟹宴。
像南锅村这样,我省各地的村史馆不再是老物件的陈列室,更是通过主题策划,如农耕文化、红色历史、民俗技艺等,以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口述历史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我省农村的变迁。
清明假期,本溪小市满族村史馆设计“八旗狩猎”沉浸式剧本杀,结合山林资源开发户外寻宝活动。而大连旅顺小南村依托“闯关东影视基地”,村史馆与实景演出结合,游客可穿着戏服,扮演角色参与“闯关东家族迁徙”情景剧,带动周边民宿和樱桃采摘园消费。
“绿色自然”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公官营子村的金字招牌,绮丽的自然山水与淳朴娴静的人文氛围相映衬,吸引了大批省内外画家来创作写生。前几日,画家高阳来到村子,首先参观了村史馆,了解这里的历史后才提起画笔,将眼中的美丽村庄画在油画布上。画中有晨曦中劳作的农民,夕阳下嬉戏的孩童,还有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充满“春”的气息。
公官营子村党总支书记李成军告诉记者:“在村史馆里,游客不仅可以穿越时空,目睹公官营子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沧桑巨变,还可以同画家、艺术家一起体验自然之美。”
“村史馆+”旅游动线走向深度开发
辽宁村史馆通过“文化深挖-体验创新-产业融合-全域联动”突破“静态陈列”局限,走出一条激活乡村旅游、传承乡土文明的“村史馆+”旅游动线,实现“让历史活起来,让村子火起来”目标。
如今,我省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将村史馆纳入乡村旅游线路,与周边自然景观、民宿、手工作坊联动。
盘锦粮家村村史馆跟农家乐连在一起。粮家村徜徉在水绕村、村依水、水环岛的“人间仙境”之中:穿过杏花、李花的小径来到“十里花溪”东南处,眼前不起眼的“沙坨子”竟是盘锦7处红山文化遗址之一。游客游完自然景观,可以在村史馆里体验传统农具的耕作使用、参与非遗手工制作等。丹东凤城大梨树村村史馆以“干字精神”为核心,展示30年治山治水历程,配套干字文化广场、影视基地,形成“红色教育+生态观光”模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大连、营口、丹东等沿海渔村的村史馆,以“闯海文化”为主题,展示渔船演变、捕捞技艺,联动海鲜美食节、赶海体验活动,独具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我才知道,这个村里曾经有350艘渔船,几乎每家每户都依赖出海打鱼为生。村史室真实地记录了渔民们的艰辛与丰收的欢庆。”一位深圳游客在参观丹东安康村村史室后在网络上留言。走进村史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帆船雕塑。据介绍,其中的两艘小帆船雕塑代表着安康村早年建造的渔船安康1号、安康2号,生动地还原了渔民们在海洋中捕捞作业的画面。
此外,丹东金崮村巧妙地将村史室、抗美援朝空军作战指挥基地遗址与农家乐采摘园相结合,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通过开发“汤池印象”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铁岭调兵山市大明镇大冮村将村史馆与旅游文化深度结合,立足本地红色文化特色资源,通过“红色故事排演+体验式转化”实现文旅变现。游客们先去大冮村看村史馆,在村史馆里一边吃支前饭一边看红色话剧演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场景,让村民们置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之后去沙后所村、团结村听战斗英雄的故事和研学。
村史馆是乡村文旅的“灵魂展厅”,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过去,更在于激活未来。通过创新表达、产业联动和村民参与,村史馆能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引擎”,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也让村庄在文化自信中走向振兴。
(辽宁日报记者 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