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多所中小学校正式聘任来自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顶尖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
为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科学教育质量,许多地方早已尝试聘请高水平科研专家为学校科学教育“把脉问诊”。2023年底,福建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就已提出,推动落实中小学校聘任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等担任科学副校长。2024年6月,厦门市已实现科学副校长全市中小学全覆盖。
2025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进一步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指明方向。该文件明确提出,要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随着该文件的落地,科学副校长逐渐成为各地中小学的“标配”。
科学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科学副校长的引入,标志着科学教育从传统单一的校内教学模式,逐步向校内外协同合作、多元发展的新模式转变。来自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的专家能够将前沿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带入课堂,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动态和应用实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具体的科学课程和实践活动,专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框架,对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未来在科学学习上的表现大有裨益。
在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科学教育为何要做“加法”?“双减”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空间。而科学教育的加法正可以填补、拓展这一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也提醒我们,在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的过程中,应坚守教育本质,警惕科学教育走向误区,避免其异化为拔尖人才选拔教育,或是演变成各校之间高科技成果的展示竞赛。
有了“科学副校长”这一明确校内角色,专家将不再局限于走进校园开展几场科普讲座,而是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到中小学的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诚然,科技专家在科学知识储备等方面具备特长,但要系统性地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仍必须严格遵循中小学教学规律。这就要求科学副校长积极适应角色转变,针对中小学生身心特点提高教学、教研能力。
长远来看,在聘任科学副校长之后,各地各校仍需探索、总结具体实践经验,构建校内外资源协同合作的高效网络,切实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以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科学副校长应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引领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类中小学科学教育从知识普及走向深度探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