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造假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利润表造假
虚增销售额:企业可能会记录根本不存在的收入,或者提前确认收入,将未来期间的收入提前计入当前报表。
虚增营业利润:通过不合理的成本控制、费用减少等手段来虚增利润。
资产负债表造假
虚构净资产:企业可能高估资产价值或低估负债金额,如对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进行不合理的估值,或者隐瞒负债。
虚增资产:通过虚列存货、虚增应收账款、少提备抵坏账等方式虚增资产总额。
现金流量表造假
虚增经营现金流量:通过操纵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记录来营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充足的假象,如虚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虚构收入与利润
虚构销售业务:通过伪造销售合同、发货单、客户回执等关键文件虚构销售业务,从而虚增收入和利润。
虚开发票与阴阳合同:企业可能开具与实际业务不符的发票,或者虚构交易后开具发票,以虚增收入。阴阳合同则是指公开合同与秘密合同并存,公开合同上的货款金额较低,而秘密合同上约定的实际货款远高于公开合同。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企业可能通过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来调节利润,如在业务尚未完成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提前确认收入,或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
虚构资产与负债
虚增存货:企业可能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
虚增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通过虚构销售业务导致应收账款虚列,或通过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等方式虚增固定资产价值。
隐瞒负债与或有负债:企业可能通过不记录或延迟记录负债来隐瞒实际负债情况,如不记录已发生的借款或应付款项,或将已发生的负债挂在往来账上长期不清理。
其他造假手段
控制成本,降低利润:通过非正规手段控制成本,以达到少计利润的目的。
转移费用:将费用转移至其他科目或期间,以减少当期利润。
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将费用资本化,或将费用递延至未来期间确认,以调节利润。
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来调控利润。
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虚增资产的同时漏列负债,以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潜亏挂账:将潜在的亏损挂在账上,不进行会计处理。
资产重组创造利润: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方式创造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