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我们正在南极中山站,现在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外面有一座大冰山。”21日下午,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湖北站活动首场走进武汉大学,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建军与学生们现场视频连线。当窗户打开的一刹那,看到窗外空灵的南极冰原,同学们“哇”声一片。

张胜凯教授讲述极地科考故事。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摄
广袤的银色冰原、如梦似幻的蓝色冰山、神奇的极光、憨态可爱的企鹅……极地考察队员们的生动讲述,令大学生们兴趣盎然。

极地考察队员代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粟多武讲述极地知识。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摄
极地考察队员代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张胜凯告诉现场师生,在南极内陆,有4个具有极高价值的“必争之点”,分别为“极点”(南纬90°的地方)、“冰点”(南极最冷的地方)、“磁点”(地磁最南端)和“高点”(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 A)。彼时,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相继在“极点”“冰点”和“磁点”建立了科考站,唯有“高点”成了难以触及的科研空白,那里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张胜凯教授讲述极地科考故事。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摄
中国科考队曾在1996年—1998年连续3次尝试冲顶,第3次甚至到达了1100公里,离终点只差100公里,却因后勤支撑条件和极端天气状况的限制而止步。准备6年后,中国尝试第4次冲顶。2004年,第21次南极考察队派出13名队员向DOME A发起冲击,张胜凯就是其中之一。DOME A的气温非常低,平均气温是零下58℃,最低气温也记载到了零下80多℃。一路上,狂风暴雨是家常便饭,电子设备也经常冷到“罢工”。更难的,是沿途上千条深不可测的冰裂缝,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经过艰难跋涉,最终他们于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抵达DOME A。“这是我生命中最值得铭记的时刻。”张胜凯说。(长江日报记者汪洋)